AI狂潮推升鴻海營收,但貿易陰霾籠罩

人工智能需求的咆哮引擎

在廣闊互聯的全球科技世界中,目前很少有力量能與人工智能的純粹動能相匹敵。這個新興領域需要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正在重塑各行各業,並因此改變著為其建構基礎設施的公司的命運。正處於這股旋風中心的是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其商號 Foxconn 或許更為全球所知。這家台灣巨頭早已因作為 Apple 標誌性 iPhones 的主要組裝商而聞名,如今發現自己正乘著一股強大的新浪潮:對構成 AI 開發與部署骨幹的專業伺服器的不懈需求。

2025 年第一季度以嚴峻的財務數據見證了這一現象。鴻海公佈的營收激增,標誌著其自 2022 年以來最快的擴張速度。這不僅僅是微小的上揚;這是一次顯著的飛躍,突顯了數據中心市場的強勁健康狀況,尤其是專用於 AI 的部分。該公司是 Nvidia Corp. 的關鍵製造合作夥伴,後者是驅動複雜 AI 模型的高性能晶片的無可爭議的領導者。隨著 Alphabet 旗下的 Google 和 Amazon Web Services 等科技巨頭投入數十億美元擴展其 AI 能力,他們需要龐大的伺服器艦隊,配備這些強大的處理器。擁有製造規模和專業知識的鴻海是主要受益者,將這場數位淘金熱轉化為實質的財務收益。

數字本身就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今年前三個月的營收飆升了 24.2%,達到驚人的新台幣 1.64 兆元(約合 666 億新元)。這一表現與密切追蹤 AI 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分析師的預期完全一致。它是一個有力的指標,表明儘管在某些科技領域存在經濟逆風和市場飽和的傳言,但對 AI 驅動硬體的需求至少目前仍然異常強勁。像 Nvidia 這樣的晶片設計師和像鴻海這樣的製造商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至關重要;前者創新大腦,後者精心組裝容納它的軀體,從而實現了日益成為數位經濟核心的大規模 AI 運營。這個從晶圓代工廠延伸到龐大組裝線的複雜供應鏈,目前正全力運轉,以滿足生成式 AI、機器學習和複雜數據分析所產生的需求。

財務表現與前瞻指引

深入探究財務結果,24.2% 的年同比營收增長代表著顯著的加速。它突顯了鴻海成功轉型並利用 AI 伺服器熱潮,補充了其在消費電子組裝領域的既有主導地位。新台幣 1.64 兆元的數字不僅反映了數量的增加,也可能指向與某些傳統電子產品相比,複雜 AI 伺服器單元所具有的更高價值。這些不是標準的機架式伺服器;它們是密集配置,包含多個高端 GPUs(圖形處理單元)、先進的網絡組件和精密的冷卻系統,所有這些都要求高昂的價格。

展望未來,鴻海提供了審慎樂觀的指引。該公司在 4 月 5 日明確表示,預計其雲端與網路產品部門——正是包含這些高需求 AI 伺服器的部門——將在 2025 年第二季度維持其增長軌跡。這表明訂單狀況依然健康,主要的雲端供應商和 AI 開發者仍在繼續他們的投資週期。該部門的表現對鴻海的整體財務健康狀況變得越來越關鍵,可能抵消其他領域(如更具週期性的智能手機市場)的波動性。

然而,這種樂觀情緒也伴隨著必要的現實主義。儘管預測整體銷售額將「基於當前能見度」增長,鴻海管理層強調需要警惕地監控「不斷變化的全球政治和經濟狀況的影響」。這並非僅僅是樣板式的企業警示;它反映了圍繞國際貿易、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宏觀經濟放緩潛力的真實不確定性。該公司擁有真正的全球足跡,使其對國際關係、貿易政策和整體經濟穩定性的變化極為敏感。它的命運不僅與技術需求相關,也與管理國際商業的複雜全球物流、關稅和政治氣候網絡息息相關。這種雙重性——巨大的機遇與重大的外部風險並存——定義了鴻海當前的營運環境。

AI大廈現裂痕?新興隱憂浮現

儘管繁榮景象不容否認,AI 領域並非沒有自身一系列新興的焦慮。湧入數據中心的投資規模之大,不可避免地引發了關於可持續性和投資回報的問題。目前的支出速度能否維持?AI 的最終應用是否能產生足夠的經濟價值來證明花在基礎設施上的數十億美元是合理的?這些問題最近因 DeepSeek 的出現等發展而受到關注,這家中國初創公司推廣一種顯著更便宜的 AI 模型。雖然技術競爭在意料之中,但 DeepSeek 的產品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價格戰可能從 AI 軟件服務向下延伸到底層基礎設施,從長遠來看可能擠壓硬體供應商的利潤。如果更便宜的模型成為可行的替代方案,對最尖端(也是最昂貴)硬體的需求是否會維持在當前水平?

此外,更廣泛的全球經濟放緩的幽靈,可能因保護主義貿易政策而加劇,正陰魂不散。原文提到了美國潛在的未來 Trump 政府可能徵收高額關稅的可能性,這種情景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實施此類措施,可能會抑制企業的投資意願,包括目前計劃用於數據中心的大量支出。

即使在 AI 領域最大的支出者內部,潛在調整的跡象也已顯現。Microsoft 儘管重申了到年中將投入約 800 億美元用於數據中心建設的龐大承諾,但據報導已顯示出在全球範圍內撤回或延遲特定項目的跡象。有報導稱,其在印尼、英國、澳洲以及伊利諾州、北達科他州和威斯康辛州等多個美國州的開發計劃出現了暫停或推遲。雖然這些調整可能是局部的優化或對特定區域挑戰的回應,但它們助長了一種說法,即 AI 基礎設施擴張的路徑可能並非一致線性或永遠加速。這表明,即使是財力雄厚的公司,在複雜的全球環境中也在持續評估每個新設施的成本效益分析,可能導致比先前預期更具選擇性的部署策略。這種審查最終可能通過供應鏈反饋給像鴻海這樣的製造商。

關稅陰影步步進逼

或許鴻海面臨的最重大且可量化的威脅圍繞著國際貿易政策,特別是美國可能徵收新的、激進的關稅。該公司的營運模式嚴重依賴龐大的生產中心,尤其是在中國大陸以及日益重要的越南,來組裝銷往全球市場的電子產品,而美國是主要目的地。這種地理上的集中使其極易受到美國貿易政策變化的影響。

文章強調了與涉及 Trump 政府的潛在未來情景相關的具體擔憂,引用了擬議的徵稅措施,這些措施將直接影響鴻海的核心製造基地。其中包括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可能徵收 54% 的關稅,以及對源自越南的產品徵收 46% 的關稅。如此規模的關稅將對現有的供應鏈經濟造成劇烈衝擊。它們不僅僅是微小的成本增加;它們將從根本上改變在這些地點為美國市場生產商品的財務可行性。

其影響將遍及鴻海多元化的產品組合,但對其最引人注目的客戶:Apple 來說,痛苦可能尤為劇烈。iPhone 仍然是 Apple 營收的基石,儘管正在進行多元化努力,但其組裝業務仍嚴重依賴中國大陸。來自 CreditSights 的分析師,包括 Jordan Chalfin、Andy Li 和 Michael Pugh,尖銳地指出,此類關稅將不成比例地損害 Apple 的智能手機業務。他們的分析表明,Apple 將部分生產轉移到越南和印度等替代地點的舉措,雖然對長期韌性具有戰略重要性,但對於專門針對中國和越南出口商品徵收的關稅,幾乎無法提供立即的緩解。越南最初被視為美中貿易摩擦的主要受益者,但在這種潛在的關稅結構下,其本身也將成為目標,限制了其作為避風港的有效性。

影響範圍超出了智能手機。CreditSights 的分析師擴大了他們的警告,指出:「硬體 OEMs(原始設備製造商)將受到直接影響,特別是銷售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和伺服器的公司。」這涵蓋了推動鴻海當前增長 spurt 的核心產品——AI 伺服器。關稅將抬高這些本已昂貴的系統的成本,可能減緩採用率或迫使買家尋找替代方案(如果有的話)。

量化潛在的後果,CreditSights 團隊估計,報復性關稅(假設受影響國家採取反制措施)可能對全球科技行業造成驚人的打擊,根據 2024 年記錄的美國科技進口額,可能高達近 1000 億美元。這一數字突顯了貿易爭端對錯綜複雜、全球一體化的技術供應鏈構成的系統性風險。對鴻海而言,關稅不僅代表著財務挑戰,更是對其既定製造模式的生存威脅,迫使其對為關鍵的美國市場在何處以及如何生產商品進行戰略性重新評估。

策略轉向與韌性追尋

面對如此嚴峻的地緣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鴻海並非坐以待斃。該公司正積極探索策略以減輕風險並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格局。這種適應的一個關鍵要素涉及將其製造足跡分散到其傳統的亞洲據點之外。鴻海董事長劉揚偉(Young Liu)在三月份證實,該公司正在積極研究在美國境內擴大其生產能力的途徑。這代表著一個重大的潛在轉變,將製造業更靠近其最大的終端市場之一,其驅動力更多地來自地緣政治的必要性和供應鏈安全的擔憂,而非純粹的成本效益。

這種探索已經轉化為具體行動。2025 年初,一個重要的發展是Apple 與鴻海(Foxconn)合作,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Houston, Texas)啟動伺服器製造業務。雖然這個初步的美國本土生產的規模和範圍仍有待觀察,但它標誌著朝著技術供應鏈部分國產化邁出的象徵性且實際的一步。在美國境內生產伺服器——關鍵的基礎設施組件——在降低(對美國市場的)關稅風險、縮短北美客戶的交貨時間以及與旨在支持國內製造業的潛在政府激勵措施保持一致方面,提供了潛在優勢。

鴻海並非唯一進行這種戰略調整的公司。更廣泛的台灣電子製造商生態系統,其中許多公司對中國大陸有著類似的依賴性,並且同樣容易受到貿易爭端的影響,據報導也在推行類似的策略。這一趨勢表明,行業內更廣泛地認識到,以中國為主要中心的、高度優化的、全球分散的供應鏈時代正在讓位於一個更加分散化、區域化的模式,該模式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優先考慮韌性。公司越來越多地採用「中國+1」或「中國+N」策略,尋找替代的製造地點以降低其營運風險。儘管勞動力成本較高且監管環境不同,但在美國建立製造基地的潛力,作為這個多元化拼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

然而,在美國建立重要的製造業務也帶來了其自身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確保熟練勞動力、應對複雜的法規、建立穩健的本地零部件供應網絡,以及管理與已建立的亞洲中心相比可能更高的營運成本。休斯頓的伺服器項目雖然引人注目,但可能僅僅是重新平衡鴻海全球製造網絡這一漫長而複雜過程的開端。這些舉措的成功將對決定該公司能否駕馭國際貿易的洶湧波濤,並維持其作為全球科技產業關鍵樞紐的地位至關重要。在一個由地緣政治摩擦和貿易政策武器化定義的時代,向美國生產轉移與其說是選擇問題,不如說是一種戰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