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IQ Capital發布的2025年度《構建者手冊》揭示了企業AI應用的全新圖景。這場AI競賽已進入下半場,單純的「採納」已不足以制勝,能夠高效「執行」,將AI深度融合到核心業務中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報告顯示,那些從基因裡就帶著AI的「AI原生」公司,在AI的成熟度上已經遠遠領先於傳統企業。
AI原生 vs AI賦能:一場關於成熟度的較量
傳統的AI賦能企業與AI原生企業之間,存在著一道難以逾越的「成熟度鴻溝」。從核心產品達到關鍵規模或市場契合度的比例來看,AI原生企業展現出了驚人的優勢。那麼,高增長的AI原生公司究竟是如何運作的?答案在於,它們從戰略到執行,都與傳統的AI賦能企業有著本質的區別。
高增長公司的運營之道:像AI原生公司一樣思考
想要在高增長的AI世界裡站穩腳跟,企業需要學習AI原生公司的運營模式,從戰略定位到技術棧的選擇,再到人才策略的制定,都需要進行徹底的革新。
戰略定位:從「能做什麼」到「該做什麼」的轉變
很多企業在落地AI時,最大的挑戰並非技術本身,而是缺乏清晰的戰略。企業需要優先考慮「該做什麼」,聚焦於那些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的領域。這種戰略上的轉變,是AI項目成功的關鍵。與其盲目追求最新的AI技術,不如深入分析自身的業務需求,將AI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例如,一家零售企業可以優先考慮使用AI來優化庫存管理,預測產品需求,減少庫存積壓,而不是投入大量資源研究複雜的圖像識別技術,用於識別貨架上的商品。這種以業務需求為導向的戰略,能夠確保AI項目產生實際的商業價值。
內部AI部署:挑戰與應對
企業內部AI部署面臨著諸多挑戰。技術、人才、成本,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絆腳石。面對這些挑戰,企業需要制定全面的應對策略,確保AI項目能夠順利落地並產生實際效益。
在技術方面,企業需要評估現有的基礎設施是否能夠支持AI模型的訓練和部署。如果基礎設施不足,可能需要投入額外的資金進行升級。在人才方面,企業需要確保擁有足夠的AI專業人才,或者通過培訓和招聘來彌補人才缺口。在成本方面,企業需要仔細評估AI項目的總成本,包括硬件、軟件、人才和運營成本,並制定合理的預算。
此外,企業還需要關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在使用AI技術處理數據時,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
技術棧的戰略分化:成本與準確性的權衡
在技術棧的選擇上,內部AI與外部AI需要採用截然不同的策略。內部AI應以「成本優先」為原則,追求效率和性價比;而外部AI則應以「準確性優先」,力求提供最佳的用戶體驗。這種分化是構建高效、可持續內部AI能力的關鍵。例如,在內部數據處理方面,企業可以選擇一些開源的、成熟的AI框架,以降低成本;而在面向客戶的AI服務方面,則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採用更先進的算法和模型,以保證服務質量。
例如,對於內部使用的自動化報表生成工具,企業可以採用Python的Pandas庫和一些簡單的機器學習模型,以降低開發和運營成本。而對於面向客戶的智能客服系統,企業則需要採用更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以提供更準確和高效的服務。
內部 vs 外部AI:技術優先級
在AI技術的選擇上,內部和外部AI的需求截然不同。內部AI更側重於效率和成本控制,而外部AI則更注重準確性和用戶體驗。
對於內部AI,企業可以優先考慮使用一些成熟的、開源的AI技術,例如Scikit-learn、TensorFlow Lite等。這些技術不僅成本低廉,而且易於使用和部署。對於外部AI,企業則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採用更先進的AI技術,例如Transformer模型、GAN等。這些技術雖然成本較高,但可以提供更準確和高效的服務。
此外,企業還需要根據自身的業務需求和技術能力,選擇合適的AI技術。如果企業缺乏AI專業人才,可以考慮使用一些雲平台提供的AI服務,例如Amazon AI、Google Cloud AI等。這些服務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構建AI應用,而無需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
人才悖論與解決方案:如何破解人才瓶頸
AI人才的極度稀缺是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僅僅依靠招聘,根本無法滿足企業對AI人才的需求。企業必須採取系統性的方法,最大化人才槓桿,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破解AI人才瓶頸,企業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增強現有團隊的能力,通過提供培訓課程、引入AI工具等方式,幫助現有員工掌握AI技能。其次,要善用外部槓桿,利用雲平台和API服務,將團隊從繁瑣的基礎設施維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夠專注於核心創新。最後,要建立內部培訓體系,培養自己的AI人才,緩解外部招聘的壓力。
企業可以與高校合作,設立AI培訓課程,或者提供實習機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AI領域。企業還可以鼓勵員工參加AI相關的線上課程和研討會,提升他們的AI技能。此外,企業還可以建立AI社群,讓AI專業人才能夠互相交流和學習。
增強現有團隊:提升效率,釋放潛力
通過編碼助手等工具,可以顯著提升開發效率,讓AI專家能夠專注於核心創新任務,例如模型優化、算法改進等。
例如,GitHub Copilot可以幫助開發人員快速生成代碼,減少重複性的編碼工作。Tabnine可以根據開發人員的編碼習慣,提供智能代碼建議,提高編碼效率。這些工具可以讓AI專家能夠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中。
善用外部槓桿:雲平台與API的妙用
利用雲平台和API服務,可以將團隊從基礎設施維護中解放出來,專注於更有價值的AI應用開發。
例如,Amazon SageMaker、Google Cloud AI Platform等雲平台提供了豐富的AI工具和服務,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構建和部署AI應用。OpenAI API提供了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可以幫助企業構建智能客服系統、文本摘要工具等。這些雲平台和API服務可以讓企業無需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而是可以專注於AI應用的創新。
內部培養轉型:知識傳承與人才儲備
建立內部培訓體系,不僅可以保留寶貴的業務知識,還能有效緩解外部招聘壓力,為企業構建可持續的人才儲備。
企業可以建立內部AI學院,提供系統性的AI培訓課程。企業還可以設立AI導師制度,讓經驗豐富的AI專家指導新員工。此外,企業還可以鼓勵員工參與AI研究項目,提升他們的AI技能。通過建立內部培訓體系,企業可以培養自己的AI人才,降低對外部招聘的依賴。
构建內部AI引擎:戰略與執行的雙輪驅動
成功的企業正將大量投資聚焦於能夠自動化複雜內部流程的「代理工作流」,以及深入業務的「垂直應用」。為了系統性地篩選項目,企業可以使用「內部AI用例優先級矩陣」。
內部AI用例優先級矩陣:戰略決策的指南針
通過「內部AI用例優先級矩陣」,企業可以對AI項目進行系統性的評估和篩選,將資源投入到最具價值的項目中。
這個矩陣通常以「業務影響力」和「實施可行性」為兩個維度。業務影響力是指AI項目對企業業務的潛在貢獻,而實施可行性是指企業實施AI項目的難易程度。
象限一:快速制勝 (Quick Wins):優先投入,快速見效
這類項目通常具有高業務影響力和高實施可行性,應優先投入資源,快速展示價值,建立內部信心。例如,自動化財務報銷審批,可以顯著提高財務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例如,使用OCR技術自動識別發票上的信息,並自動生成財務憑證。使用RPA機器人自動完成銀行對賬,減少人工操作。這些項目可以快速提高財務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象限二:戰略舉措 (Strategic Initiatives):長期規劃,分階段實施
這類項目具有高業務影響力,但實施可行性較低,需要作為長期研發項目,分階段規劃,並獲得高層支持。例如,開發供應鏈預測優化引擎,可以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庫存成本。
例如,使用機器學習模型預測產品需求,並根據預測結果調整庫存策略。使用優化算法優化物流路線,降低運輸成本。這些項目需要大量的數據和技術支持,並且需要長期投入才能見效。
象限三:賦能項目 (Enablement Projects):技術練兵,人才培養
這類項目業務影響力較低,但實施可行性較高,可以作為技術練兵或培養人才的項目,不佔用核心資源。例如,內部IT幫助台問答機器人,可以減輕IT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服務效率。
例如,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構建一個智能問答系統,回答員工關於IT問題的常見問題。這個項目可以讓IT人員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中。
象限四:規避領域 (Avoid):避免浪費,聚焦重點
這類項目業務影響力和實施可行性都較低,應明確規避,避免資源浪費。例如,為低頻任務開發複雜AI應用,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收效甚微。
例如,為一年只使用一次的報表開發一個複雜的AI分析工具。這個項目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沒有實際意義。
AI預算核心化:戰略投入的信號
AI賦能型企業正將研發預算的10-20%投入AI開發,這標誌著AI已成為核心業務職能,而非可有可無的附屬項目。
企業需要意識到AI的重要性,並投入足夠的資源進行AI研發。AI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戰略資產。通過持續的投入和創新,企業可以將AI融入到業務的每一個環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創造更大的價值。
演進中的成本結構:人才、基礎設施、模型推理
AI項目的成本重心會隨著成熟度的演變而變化。在早期階段,人才成本佔據主導地位;而隨著規模化應用,基礎設施和模型推理成本將成為主要支出。因此,企業必須在項目設計之初就內置成本控制,避免後期出現不必要的浪費。
在項目設計之初,企業需要仔細評估項目所需的資源,包括人才、硬件、軟件和運營成本。企業還需要考慮如何降低這些成本,例如使用雲平台提供的AI服務,或者採用一些開源的AI技術。
此外,企業還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機制,定期審查AI項目的成本,並採取措施降低成本。
驅動文化變革:AI無處不在
如何提高AI工具的內部採納率?數據顯示,高採納率組織平均部署了7.1個AI用例。推行「項目組合」策略,讓AI無處不在,是常態化AI、根植AI文化的最佳路徑。
企業需要營造一種鼓勵創新和實驗的文化氛圍,讓員工感受到AI的價值,並願意使用AI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企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提高AI工具的內部採納率:
- 提供AI培訓課程,幫助員工掌握AI技能。
- 鼓勵員工參與AI項目,讓他們親身體驗AI的價值。
- 建立AI社群,讓員工能夠互相交流和學習。
- 獎勵使用AI工具的員工,激勵他們使用AI工具。
價值證明與規模化:行動藍圖
「證明ROI」是內部AI項目成功的關鍵。團隊必須像業務單元一樣運作,通過量化指標溝通價值。以下是一個分階段的行動路線圖,幫助企業將戰略轉化為持久的競爭優勢。
企業需要時刻關注AI項目的ROI,確保AI項目能夠產生實際的商業價值。企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衡量AI項目的ROI:
- 量化AI項目對業務的影響,例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
- 建立ROI儀表盤,實時監控AI項目的ROI。
- 定期審查AI項目的ROI,並採取措施提高ROI。
第一階段:奠定基礎 (0-6個月)
組建先鋒隊,啟動2-3個「快速制勝」試點項目,建立ROI儀表盤,快速展示價值。
在這個階段,企業需要組建一個小型的AI團隊,負責推進AI項目。這個團隊需要具備AI專業知識,並且了解企業的業務需求。團隊需要選擇2-3個具有高業務影響力和高實施可行性的AI項目,作為試點項目。團隊需要建立ROI儀表盤,實時監控AI項目的ROI,並向管理層報告AI項目的進展情況。
第二階段:擴展與推廣 (6-18個月)
公布ROI成果,構建多模型架構,將應用組合擴展到5-7個以上,推動文化滲透。
在這個階段,企業需要將AI應用推廣到更多的業務部門。企業需要構建一個多模型架構,支持不同的AI應用。企業需要將應用組合擴展到5-7個以上,涵蓋不同的業務領域。企業需要通過內部培訓和宣傳,推動AI文化在企業內部的滲透。
第三階段:規模化與轉型 (18個月+)
全企業推廣,重塑核心流程,將AI固化為核心業務能力,而非附屬項目。
在這個階段,企業需要將AI應用推廣到全企業。企業需要重塑核心流程,將AI融入到業務的每一個環節。企業需要將AI固化為核心業務能力,而不是將AI視為附屬項目。
企業需要將AI視為一種戰略資產,通過持續的投入和創新,將其融入到業務的每一個環節,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