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ely,一家標榜「在所有事情上作弊」的公司,卻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估值高達1.2億美元,引發了人們對於AI時代商業模式的深刻思考。這不僅僅是一款產品的故事,更是一場關於注意力經濟、道德邊界以及未來創業模式的探討。
創始人神話:叛逆者的崛起之路
Cluely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創始人精心打造的「叛逆者」形象。這個故事並非簡單的背景介紹,而是其市場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
Chungin “Roy” Lee和Neel Shanmugam:兩位顛覆者
Cluely由Chungin “Roy” Lee和Neel Shanmugam兩位21歲的哥倫比亞大學輟學生創立。Lee作為首席執行官,是公司的靈魂人物和公眾形象代表,以其極具煽動性和挑釁性的個人魅力,塑造了Cluely獨特的品牌文化。Shanmugam則作為首席運營官,負責技術開發,將Lee大膽的想法付諸實踐。
Interview Coder:一切的開端
Cluely的雛形並非現在的產品,而是一個名為「Interview Coder」的項目。Lee和Shanmugam開發這款工具的初衷,是為了幫助用戶輕鬆通過技術面試。他們認為,傳統的面試方式過於死板,無法真正評估工程師的實際能力。
戰略性「犯規」:將負面事件轉化為營銷利器
為了推廣Interview Coder,Lee策劃了一場「戰略性犯規」。他利用該工具成功通過了亞馬遜的面試,並錄製視頻上傳,卻引來了亞馬遜高管的投訴,最終導致他被哥倫比亞大學停學並開除。
面對如此困境,Lee並沒有選擇沉默,而是將學校的處分信公之於眾。這一舉動看似魯莽,實則經過深思熟慮。Lee深知,一旦事件引發足夠關注,就能獲得「免死金牌」。最終,他成功地將一場公關危機轉化為全球性的病毒式傳播事件。他也從一個被學校開除的學生,搖身一變,成為了科技圈反抗權威的草根英雄,為Cluely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增長秘訣:敘事優先的營銷策略
Cluely的崛起並非依靠傳統的產品迭代或市場推廣,而是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敘事優先」增長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引人入勝、極具爭議的故事被置於產品之前,其核心目標是製造文化關聯,以此作為進入市場的首要策略。
「在一切事情上作弊」:一場精心策劃的挑釁
Cluely的核心理念——「我們想在一切事情上作弊」——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挑釁性營銷活動。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種哲學宣言。Cluely試圖將「作弊」重新定義為「槓桿」,聲稱在AI時代,獎勵努力而非槓桿的觀念已經過時。為了推廣這一理念,Cluely將自身與計算器、拼寫檢查等工具相提並論,暗示這些工具在誕生之初也曾被視為「作弊」,但最終都被社會接納。
這種極具爭議的敘事,巧妙地迎合了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職業倦怠以及對「捷徑」的渴望。它與那些認為現有評估體系已經失效的目標受眾產生了強烈共鳴。
特技營銷與行為藝術:製造話題,引發關注
Cluely的市場推廣活動更像是一系列精心設計的「特技表演」。這些活動模糊了產品推廣與行為藝術之間的界限,其目的不僅是宣傳產品,更是要讓自己成為持續的文化話題。例如:
- 高成本的發布視頻:Lee在視頻中利用Cluely在約會中謊報年齡和偽裝藝術知識,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
- 挑釁性的招聘廣告:Cluely招聘「增長實習生」,要求每天發布四條TikTok視頻,並聲稱表現不佳者將「立即被解僱和替換」。
- 製造公共話題:公開聲稱要僱用脫衣舞孃,並舉辦因「氣場太強」而被警方叫停的派對。
以分銷為護城河:「工程師或網紅」主義
Cluely的CEO Roy Lee毫不掩飾地表示,Cluely的主要護城河並非技術,而是分銷能力。他認為,在AI技術日益普及的時代,注意力才是關鍵的差異化因素。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Cluely只僱用「工程師或網紅」。其增長團隊由多名社交媒體粉絲數超過10萬的影響者組成,構建了一個強大的內部有機分銷引擎。Lee甚至公開表示,他曾「上百次」研究Friend.tech的發布視頻,模仿其電影般的質感和爭議性風格,以求打破科技圈的回音室效應。
這種模式催生了一種新型創業公司:以媒體或創作者為先導的軟件公司。它們在推出功能完善的產品之前,首先通過製造文化相關性來構建市場。
產品: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儘管Cluely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高超的敘事和營銷策略,但其核心仍然是一款旨在改變用戶工作流程的軟件產品。然而,深入分析用戶反饋後,卻發現其營銷宣傳與實際產品體驗之間存在顯著差距。
核心功能與「液態玻璃」用戶體驗
Cluely是一款AI驅動的桌面助手,它能實時「看到」用戶屏幕上的內容,「聽到」用戶的音頻,並通過一個隱蔽的浮層提供即時答案和建議。其核心賣點是「無法被檢測」:它不會以「機器人」的身份加入會議,並且在屏幕共享和錄製過程中保持隱形。
Cluely的用戶界面被描述為一種「半透明的集成助手」或「液態玻璃」設計。這種設計的理念是創建一個極簡、無干擾的圖層,直接疊加在用戶現有的工作流程之上,以區別於需要通過切換窗口才能使用的傳統聊天機器人。
目標應用場景
Cluely的產品面向廣泛的應用場景進行推廣:
- 企業應用:幫助非技術背景的銷售代表即時獲取產品信息和應對客戶異議。
- 會議輔助:提供實時的、與上下文相關的回答,並能回憶起對話早期的信息。
- 個人深度工作:通過讀取屏幕內容,在學習、編程調試、寫作和研究等任務中提供幫助。
- 高風險「作弊」:在技術面試和在線考試中提供輔助。
用戶反饋:問題重重
然而,用戶論壇上的反饋卻揭示了Cluely光鮮營銷承諾與用戶實際體驗之間的巨大鴻溝。
- 性能不佳:許多用戶將該產品描述為「爛如廁紙」和「平庸之作」,稱其AI在處理編程問題甚至基礎知識問答時頻繁出錯。不少評論直指其本質不過是一個「ChatGPT的包裝外殼」。
- 漏洞與可用性問題: 近期的產品更新因引入錯誤而備受詬病,例如應用程序會搶佔鼠標焦點,導致其不僅無法正常使用,還極易被檢測系統發現。
- 可檢測性:與「無法檢測」的宣傳相反,有用戶報告稱在使用Microsoft Teams桌面應用和Honorlock等監考軟件時被當場抓獲。
- 干擾與延遲:在實時對話中試圖閱讀浮層提示會導致尷尬的停頓,反而讓使用者顯得更不可信。
- 抄襲指控:有指控稱Cluely的商業模式和功能特性抄襲了一款更早出現的名為LockedIn AI的工具。
- 安全隱患:據報告,產品存在一個嚴重的遠程代碼執行(RCE)漏洞,可能允許攻擊者完全控制用戶的電腦。
這種現象揭示了Cluely商業模式的一個根本矛盾:其高額估值和巨額融資與其核心消費級產品的實際質量似乎並不匹配。這表明,每月20美元的消費者訂閱收入可能並非其估值的主要支撐。這款面向消費者的產品,憑藉其「在一切事情上作弊」的爭議性營銷,更像是一個大規模、低成本的營銷漏斗,其主要作用是吸引眼球、製造話題,並為公司帶來高價值的企業客戶線索。
商業模式:爭議中求生存
Cluely的商業模式建立在爭議之上,通過吸引眼球和快速變現,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雙管齊下的變現策略
Cluely採用了兩級收入模式,同時面向個人消費者和企業客戶:
- 消費者訂閱:以每月20美元起的價格,提供面向個人的服務,主要針對面試、考試和個人工作等場景。
- 企業合同:提供高價值的企業解決方案,尤其是在客戶支持和呼叫中心等垂直領域。
融资之路:资本的青睐
Cluely在短短數月內完成了兩輪主要融資,總額達到2030萬美元,並獲得了約1.2億美元的投後估值。
- 種子輪(2025年4月):由Abstract Ventures和Susa Ventures共同領投,融資金額為530萬美元。
- A輪(2025年6月):由頂級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a16z)領投,融資金額為1500萬美元。
a16z的投資邏輯:押注未來
獲得頂級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a16z)的投資,是對Cluely商業模式的一種認可。
分銷渠道:新的護城河
a16z認為,在一個日益商品化的AI市場中,分銷能力是新的護城河。Cluely所展示出的製造病毒式傳播、大規模獲取用戶的能力,被視為比其底層技術本身更具防禦性的競爭優勢。
a16z將Cluely視為「下一代初創公司的縮影,在這些公司中,產品與表演之間的界限正在消失」。這筆投資是對一種新型「創作者驅動的軟件業務」的押注,即由內容和文化影響力來驅動軟件的分發和採納。
創始人與市場的契合度
Roy Lee所展現出的「極端的雄心和文化敏銳度」,與公司的技術槓桿相結合,使Cluely成為了一個典型的「非對稱押注」案例。a16z的賭注是,Cluely主導文化話語權、開創全新市場類別的潛在巨大上行空間,足以覆蓋其品牌波動性和聲譽風險等顯著的下行風險。
企業市場的特洛伊木馬
a16z的投資公告也揭示了其投資邏輯的另一層面。公告強調,儘管Cluely的營銷面向消費者且充滿戲劇性,但該產品「已經在企業環境中證明了其價值——尤其是在銷售領域」。風險投資者看到了一個清晰的商業路徑,即利用面向消費者的爭議性病毒式傳播,作為敲開利潤豐厚的企業合同大門的「特洛伊木馬」。
道德與競爭:雙刃劍
Cluely的成功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其賴以成名的爭議性和顛覆性,也為其埋下了巨大的風險,並催生了市場反作用力。
爭議的代價
Cluely的核心價值主張——隱蔽地提供實時輔助——同時也是其最大的負債。這款產品從設計之初就旨在實現隱瞞和欺騙,引發了嚴重的道德、法律和聲譽問題。
- 道德層面:助長了在面試、客戶會議等信任場景中的不誠實行為。
- 法律層面:在隱私和同意方面處於法律灰色地帶,可能面臨合規風險。
- 聲譽層面:使用者一旦被發現,將面臨嚴重的信譽損害。
反作弊的軍備競賽
Cluely的顛覆性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一場反制運動。一個全新的「AI對抗AI」的工具類別正在興起,其目的就是為了克制Cluely。
道德競爭
與tl;dv等工具的比較,清晰地揭示了AI輔助工具在道德上的分野。
- Cluely:通過隱藏的實時提示,幫助用戶在當下「偽裝」自己。
- tl;dv:在_徵得同意_的情況下錄製會議,允許用戶在會後復盤、反思,從而實現真正的技能提升,幫助用戶「變得更好」。
Cluely的長期成功,可能取決於它能否在更符合道德規範的領域展開競爭,尤其是在對信任和合規性要求更高的企業市場。
Cluely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它能否在風口浪尖中保持穩定,最終取決於其能否在道德和商業之間找到平衡,並不斷創新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