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工智慧(AI)領域,正見證著一場引人入勝的轉變,一場競爭與合作交織的複雜舞蹈,而最終的獎賞未必一定是絕對的霸權。隨著全球科技巨頭競相爭奪這個高風險領域的主導地位,一種引人注目的說法浮出水面,暗示中國可能正在策略性地為一個強大的第二名做準備,而不是徹底的勝利。這種觀點在Google最近的I/O開發者大會上變得更加突出,中國開發的AI模型與美國領先科技公司的模型一起被明顯地展示出來。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s)越來越成為技術實力的基準,中國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全球AI競賽的動態。
中國AI模型的崛起
Google的年度I/O展示會提供了一個平台,突顯了中國AI模型取得的顯著進展。 Chatbot Arena排行榜上出現了DeepSeek、騰訊的Hunyuan TurboS、阿里巴巴的Qwen和智譜的GLM-4等名字,不僅僅是作為參與者,更是作為重要的競爭者。這些模型展示了卓越的能力,尤其是在編碼和複雜對話等關鍵領域。這種新興趨勢表明,儘管OpenAI和Google等美國公司保持著總體領先地位,但中國在AI領域的雄心正在穩步增強,挑戰著現有的秩序。
一個戰略決策?
然而,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出現了:中國是否真的旨在徹底贏得AI競賽?南加州大學的法學教授張安琪(Angela Zhang)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她認為,北京可能已經策略性地確定,在AI領域獲得接近第二名的位置,比追求直接的霸權更有效地服務於中國更廣泛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這種看似違反直覺的立場,植根於包括美國出口限制和中國對自給自足的關注在內的複雜因素相互作用。
美國半導體限制的影響
美國政府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的積極措施,在塑造中國的AI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阻止Nvidia H20等關鍵晶片的銷售,華盛頓旨在保持技術領先優勢。然而,這些政策無意中促使中國加速發展其國內半導體能力。包括華為和寒武紀在內的中國公司迅速採取行動填補空白。例如,華為的昇騰910c晶片已經提供了Nvidia H100約60%的推理性能,展示了中國在這個關鍵領域的快速進展。
此外,美國的晶片出口管制範圍超出了中國,涵蓋了印度、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關鍵市場。這些廣泛的限制措施有可能推動新興經濟體轉向中國,間接增加了對中國技術的需求。
政策轉變和全球影響
更複雜的是,特朗普政府最近撤銷了拜登時代的AI擴散規則,該規則將各國劃分為AI晶片出口的等級。相反,該政府發布了新的指導意見,指出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華為的昇騰AI晶片都違反了美國的出口管制。此舉實際上對這些晶片實施了全球禁令,理由是擔心它們包含美國技術,因此屬於美國的監管範圍。
中國強烈批評這種前所未有的域外執法,警告遵守美國指令的實體將面臨法律後果。北京認為,美國的行動侵犯了國際貿易規範,並損害了中國的發展利益。
中國的回應:半導體自給自足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中國的AI領導者加緊努力實現半導體自給自足。例如,華為正在牽頭一個聯盟,目標是到2028年實現70%的半導體自主化。華為最近推出的CloudMatrix 384 AI超節點代表著一個重大突破,解決了中國AI計算基礎建設中的一個關鍵瓶頸。
騰訊的戰略方法
騰訊的戰略進一步體現了這種戰略轉變。在其5月份的AI峰會上,騰訊推出了先進的模型,例如用於高品質對話和編碼的TurboS、用於圖像推理的T1-Vision和用於複雜語音交互的Hunyuan Voice。此外,騰訊還採用了開源方法,使其Hunyuan 3D模型廣泛可用,導致超過160萬次的下載。這突顯了中國致力於促進全球開發者社群和推廣其AI技術的廣泛採用。
專家觀點:有計算的方法
Google的前CEO Eric Schmidt指出,除了DeepSeek之外,中國最值得注意的模型包括阿里巴巴的Qwen和騰訊的Hunyuan。他觀察到,它們的性能水平與OpenAI的o1非常接近,這是他認為的顯著成就。
USC的張安琪認為這種定位是故意的。北京似乎滿足於圍繞其技術培養強大的國內和國際生態系統,而不是冒著進一步加劇美中緊張關係的風險。這種立場與中國傳統上對戰略自主和漸進式創新的強調非常吻合。
開源動態和市場擴張
開源動態進一步加強了這種有計算的方法。根據巴克萊銀行的數據,由於AI推理方面的技術障礙較低(AI推理是一個快速擴張的市場,預計到2026年將佔AI計算需求的70%),中國的AI產業可以從其國內開發的解決方案的廣泛採用中受益。
DeepSeek和百川等中國公司的開源版本也加強了全球開發者的參與,通過創建依賴中國技術的多樣化、全球化的生態系統,有可能抵消美國的遏制努力。
挑戰與限制
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但仍然存在重大挑戰。儘管中國的模型在技術上表現出色,但它們的全球採用仍然有限,主要局限於國內市場。諸如介面設計、用戶熟悉度和開發者支持等問題仍然使美國的模型在國際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此外,儘管在硬體方面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但中國在軟體複雜性和生態系統整合方面仍然落後於美國。彌合這一差距對於中國實現其在AI領域的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發展軌跡:縮小差距
然而,發展軌跡是清晰的。中國的基礎模型正在迅速縮小技術差距。憑藉戰略性的政府支持和對半導體自給自足的大量投資,中國似乎不僅準備好承受美國的制裁,而且還要在制裁的限制下蓬勃發展。這種韌性和決心突顯了中國成為全球AI領域主要參與者的長期承諾。
重新構建AI競賽
張安琪的見解將AI競賽重新構建為一個多極競爭,而不是一場零和博弈,各國尋求戰略而非絕對的優勢。對於中國來說,成為第二名可能更有利,既可以減少地緣政治摩擦,又可以通過技術自給自足和國際夥伴關係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這種細緻入微的方法反映了對全球AI格局複雜性的深刻理解。
AI領導力的未來
AI格局正在迅速發展。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將越來越依賴於適應性、全球協作和戰略遠見,而不僅僅是原始計算能力。目前,中國對第二名的謹慎追求可能正是科技世界所需要的創新思維 - 少談徹底的統治,多談可持續和戰略性的競爭力。這種範式轉變可能會導致一個更加平衡和協作的全球AI生態系統,使所有參與者受益。
總之,中國在AI軍備競賽中的策略表明全球權力動態的轉變,其中戰略定位和自力更生可能比僅僅旨在徹底統治更具優勢。通過專注於建立強大的國內能力,促進國際合作夥伴關係以及駕馭地緣政治複雜性,中國正在為自己在AI的未來中開闢出獨特而有影響力的角色。這種戰略不僅使中國能夠提升自身的經濟和技術利益,還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加多元化和具有競爭力的全球格局,從而促進跨境創新和合作。世界正在密切關注這一敘事的展開,塑造AI發展的軌跡及其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中國的戰略選擇的長期影響無疑將在未來幾十年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