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推出 ERNIE 4.5 和 ERNIE X1
百度在週日發布了其最新的基礎模型 ERNIE 4.5 和 ERNIE X1,標誌著其在 AI 能力方面的重大進步,也突顯了中國 AI 領域日益激烈的競爭。ERNIE 4.5 是百度最新的專有多模態模型,通過各種模態的協同優化實現了卓越的多模態理解。這種方法使模型能夠以更整合和全面的方式處理和理解來自不同來源(例如文本、圖像和音訊)的資訊。
ERNIE X1 被譽為首個具有工具使用能力的多模態深度思維推理模型,在多項任務中表現出卓越的能力。它擅長於基於中文知識回答問題、生成創意文學內容、起草文稿、進行對話、執行邏輯推理以及處理複雜計算。這些能力使 X1 成為各種應用的強大工具,從內容創建到問題解決,無所不能。
阿里巴巴雲的通義千問 QwQ-32B:平衡性能與效率
百度並不是唯一在 AI 領域取得進展的公司。3 月 6 日,阿里巴巴雲推出並開源了其新的推理模型 Tongyi Qianwen QwQ-32B。據新華社報導,該模型代表了性能和效率之間的戰略平衡。
Tongyi Qianwen QwQ-32B 在數學、編碼和通用能力方面表現出顯著的改進,可與 DeepSeek-R1 的整體性能相媲美。此外,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時,QwQ-32B 大幅降低了部署成本。這種成本效益允許在消費級顯示卡上進行本地部署,使更廣泛的用戶和應用程式更容易獲得先進的 AI。
騰訊的混元 Turbo S:速度和響應能力
中國科技行業的另一主要參與者騰訊於 2 月 27 日推出了 Hunyuan Turbo S。根據騰訊的一篇線上文章,該模型旨在提供近乎即時的回應,文本輸出速度提高了一倍,初始延遲減少了 44%。這些增強功能顯著改善了用戶體驗,使與 AI 的互動感覺更加流暢和自然。
中國大型語言模型的優勢
中國的國內大型語言模型 (LLM) 主要使用中文數據進行訓練,具有獨特的優勢,特別是在需要深度理解和創造性生成的領域。技術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陳靜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強調了這些優勢。這些模型固有的語言焦點使它們在理解中文和文化的細微差別方面具有優勢,從而產生更準確和相關的輸出。
中國在 AI 發展方面的戰略優勢
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在開發大型 AI 模型方面取得的進展得益於以下幾個關鍵優勢:
- 強大的原始研究能力: 中國的研究機構和科技公司積極參與基礎 AI 研究,為模型架構、訓練技術和優化策略的突破做出了貢獻。
- 蓬勃發展的開源生態系統: 中國科技界的協作精神營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源環境,開發人員和研究人員共享程式碼、數據集和見解,加速了創新步伐。
- 豐富的數據資源: 中國龐大的人口產生了大量的數據,為訓練 AI 模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這種數據多樣性使模型能夠從各種場景和用戶行為中學習。
- 多樣化的使用場景: 中國各行各業迅速採用數位技術,為 AI 創造了大量的實際應用。這提供了在不同環境中測試和改進模型的機會,從而實現持續改進。
- 數據專業知識: 中國公司在數據收集、處理和標註方面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這增強了它們在實際 AI 應用中的競爭優勢,確保模型在高品質、相關的數據上進行訓練。
政府支持和政策措施
中國政府實施了各種政策,以支持和規範 AI 的發展。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強調採用大型 AI 模型,表明了對推進這項技術的堅定承諾。
報告中概述的「AI Plus」倡議旨在將數位技術與中國的製造業和市場優勢相結合。該倡議將支持大規模 AI 模型的廣泛應用,並促進新一代智慧終端和智慧製造設備的開發。例子包括:
- 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 整合 AI 以增強自動駕駛能力、優化能源效率並改善乘客體驗。
- 支援 AI 的手機和電腦: 利用 AI 增強用戶介面、個人化體驗並提高設備性能。
- 智慧機器人: 開發具有先進 AI 能力的機器人,用於製造、物流、醫療保健和其他領域。
區域 AI 中心:北京、上海和廣東
包括北京、上海和廣東在內的中國各地地方政府正在積極建立 AI 產業中心,以促進創新和合作。
- 上海: 據《21 世紀經濟報導》報導,上海正致力於通過開放和協作的創新框架來加強 AI 發展。正如 2025 年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所展示的那樣,該市致力於擴大 AI 合作、促進開源開發以及鼓勵創新和數據共享。
- 廣東: 據《南方日報》報導,廣東已推出 12 項 AI 和機器人相關政策,以加速產業數位化。根據這項新政策,廣東每年將資助多達 10 個 AI 和機器人項目,每個項目提供高達 800 萬元人民幣(約 111 萬美元)的補貼。這些舉措旨在刺激各行各業 AI 技術的開發和部署。
中國 AI 的未來
根據艾瑞諮詢的一份報告,到 2028 年,中國 AI 產業的規模預計將達到驚人的 8110 億元人民幣。這種快速增長反映了中國致力於成為全球 AI 領導者的決心。技術進步、政府支持和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相結合,使中國能夠繼續推動創新並塑造 AI 的未來。國內科技巨頭之間持續的競爭無疑將導致 AI 在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各個方面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和更廣泛的應用。不斷推出新的和改進的模型表明了中國 AI 領域的動態和競爭性質,預示著未來幾年將持續取得進展。
中國的 AI 發展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競爭,更是國家戰略層面的佈局。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將 AI 視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引擎。這種自上而下的推動,加上企業的積極投入和市場的廣闊需求,共同構成了中國 AI 發展的獨特優勢。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中國 AI 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可以預見,AI 將在更多領域得到應用,例如:
- 智慧醫療: AI 輔助診斷、個性化治療、藥物研發等。
- 智慧教育: 個性化學習、智慧輔導、教育資源優化等。
- 智慧城市: 交通管理、環境監測、公共安全等。
- 智慧金融: 風險控制、信用評估、智慧投顧等。
這些應用將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提升社會生產力,並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中國 AI 產業的發展也將對全球 AI 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推動全球 AI 技術的進步和應用。
然而,中國 AI 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數據隱私保護、算法偏見、人才短缺等。這些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學術界共同努力,通過制定合理的政策、加強技術研發、培養專業人才等方式來解決。
總之,中國 AI 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著挑戰。只有不斷創新、克服困難,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 AI 技術的持續發展和廣泛應用,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