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賦能新型工業化
2025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的定位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它已從單純的技術展示平台升級為國家產業政策的關鍵驅動器和全球技術競爭的風向標。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大會所呈現的技術趨勢、產業應用、生態系統演變以及治理框架,並將其置於中國國家戰略和全球地緣政治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
2025年大會的主題——「以智能,共未來:賦能新型工業化」,明確將人工智慧的應用重心從算法和模型轉向實體經濟,旨在驅動新一輪工業革命。這與中國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戰略高度契合,「新質生產力」強調擺脫對傳統增長模式的依賴,轉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高附加值產業。
中國官方將WAIC定位為「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自主可控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的關鍵平台」,揭示了其雙重目標:對內,大會發揮「動員」作用,引導國內科技企業、研究機構和地方政府服務於國家戰略;對外,大會作為「投影儀」,向全球展示中國在人工智慧驅動發展方面的成就與願景,力圖塑造中國作為人工智慧實踐應用全球領導者的形象。
對比2023年至2025年WAIC的主題,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戰略演進:
年份 | 大會主題 | 主導關鍵詞 | 關聯國家政策/戰略 |
---|---|---|---|
2023 | 智聯世界 生成未來 | 大語言模型(LLM)、AIGC、參數競賽、元宇宙 | 《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
2024 | 以共商促共享 以善治促善智 | 多模態大模型、具身智能、垂直模型、數據要素 | 《“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 |
2025 | 以智能,共未來:賦能新型工業化 | 新型工業化、工業大腦、數位雙生、自主可控、AI for Science | 新質生產力、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科技自立自強 |
大會的焦點從2023-2024年對基礎模型能力的比拼,轉向2025年對工業產出和經濟價值的強調。關鍵詞也從偏理論的「AGI」、「參數」等,演變為更貼近應用的「工業大腦」、「數位雙生」等。這表明WAIC正反映並驅動著中國經濟的戰略重心轉移,將抽象的政策意圖轉化為具體趨勢。
大會角色的深層解讀
WAIC的功能已經超越了傳統科技展會,升級為一種「政策工具」。大會主題與國家高級別經濟政策的高度協同,表明這是一種頂層設計,旨在通過全球性平台調動和組織整個AI生態系統,服務於中國工業基礎的智能化升級。因此,理解WAIC 2025的「亮點」,應將其視為宏大國家政策在現實世界中的「概念驗證」和「成果匯報」。
WAIC 2025也標誌著中國AI戰略的重大轉向:從基礎技術層面的「追趕」,轉向產業應用層面的「引領」,以應對當前的地緣政治壓力。過去幾年,中國AI界的核心議題是追趕大型語言模型領域的差距。然而,2025年的主題轉向工業化,並強調「自主可控」,這與美國主導的針對先進半導體出口的限制有關。
在極度依賴算力的基礎模型訓練領域與對手競爭風險高且成本巨大。但中國擁有龐大且全面的工業基礎,這是美國的劣勢。中國正在戰略性地重塑競爭格局,與其在「基礎模型」戰線上進行消耗戰,不如將競爭引向自身優勢領域——工業應用的深度與廣度。WAIC 2025正是這一新戰略的公開宣言,利用國內市場規模和製造業根基,構建難以被外部攻擊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AI領導地位,從而巧妙地避開了半導體硬體上的直接對抗。
智能技術前沿
在「賦能新型工業化」的背景下,WAIC 2025的技術展示呈現出務實主義色彩,圍繞解決現實問題、應對供應鏈壓力和創造商業價值展開。
基礎模型的演進:從規模到專業化
過去幾年主導的「參數競賽」在2025年退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精細和務實的模型發展哲學,其核心在於效率、多模態能力和垂直領域的深度應用。行業共識正在形成:單純追求模型規模的收益遞減,而轉化為實際投資回報的壓力增加。
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展示的「盤古-Σ」系列模型是這一趨勢的代表。其亮點在於強大的多模態融合能力,能同時理解和處理視覺、語言和結構化數據,以及明確的應用指向性——如在工業質檢場景中進行高精度缺陷檢測。這代表了行業向「小而美、專而精」模型發展的信號。這類模型被設計用於在成本效益敏感的邊緣計算設備或特定企業環境中高效部署,直接回應了第一代通用大模型在商業落地中面臨的高昂推理成本和泛化能力不足的問題。
具身智能的實體化:工業人形機器人的崛起
具身智能,特別是人形機器人,正從科幻概念被提升為「新型工業化」戰略的核心支柱之一。WAIC 2025的重點不再是機器人的娛樂功能,而是其在製造業、物流等場景中的實際作業能力。
以「RoboForge」等新興創業公司為代表的參展商,將展示其人形機器人在總裝線等工業崗位上的應用案例。其宣稱的「在特定任務中實現30%的效率提升」表明行業重心正從技術可行性轉向經濟可行性。這背後是先進機器人硬體(如高精度關節、靈巧手)與複雜AI模型的深度融合,例如利用視覺系統進行環境感知與導航,通過強化學習算法訓練機器人完成精細操作任務。這種軟硬體協同進化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工廠。
AI for Science
人工智慧正被定位為基礎性科學研究工具,加速關鍵領域突破的「科研新範式」。WAIC 2025專門設立「AI for Science」展區,傳遞出制度化和體系化信號。
展區內的案例,如利用AI平台預測和發現全新蛋白質結構,展示了AI在加速新藥研發、縮短研發週期方面的潛力。大型製藥企業和材料科學公司的積極參與表明AI4S正迅速走出學術界,被整合進企業的核心研發管線中,以解決傳統實驗方法難以企及的複雜問題,創造新的知識產權和商業價值。AI4S正在成為國家間科技競爭的新高地。
晶片戰爭的新戰場
面對地緣政治和供應鏈壓力,中國在AI晶片領域的應對策略呈現出「雙軌」特徵:一方面,積極進行主流AI晶片的國產化替代;另一方面,探索新型計算範式,以期實現技術路徑的「換道超車」。
壁仞科技等國內晶片設計公司發布的新一代GPU產品,其價值在於明確的目標工作負載,如優先優化「推理」場景而非「訓練」場景。這是一種務實的市場策略,因為在AI應用中,推理任務的總體算力需求大於訓練任務。首先佔領這個最大市場,可為公司帶來穩定的現金流,支持其進行更長週期的技術研發。大會議程中專門設置的「AI供應鏈韌性」專題論壇,則暴露了產業界面對供應鏈安全的擔憂和尋求解決方案的主動性。論壇討論的議題,如軟硬體協同設計、供應鏈多元化、發展Chiplet(芯粒)技術等,旨在構建一個更有彈性、不易被單一環節「卡脖子」的硬體生態。
總體來看,WAIC 2025所展示的技術前沿,體現了一種由商業需求和地緣政治現實共同塑造的「務實創新」精神。這些技術並非為了追求抽象的「最強」或「最大」,而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專業化模型為了降低成本,工業機器人為了提升效率,國產晶片為了保障應用部署。這種創新路徑對近期的經濟競爭力和國家技術安全可能具有更直接、更深遠的影響。
這些在不同技術層面的並行進展——國產晶片、運行其上的國產專業化模型,以及這些模型驅動的國產機器人和科研平台——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共同構成了中國正在構建的全堆疊式AI技術生態系統的不同組件。這個生態系統具備從硬體到模型再到應用的全鏈條閉環能力,形成自給自足的價值循環。這是一種旨在對抗供應鏈「脫鉤」風險的戰略性垂直整合,但並非追求完全封閉的「技術孤島」,而是一種「鬆耦合」的整合,兼容並吸收外部先進技術,同時確保每個關鍵節點上都擁有可靠的國內備選方案。這種架構創造了一個具有高度韌性和適應性的生態系統,能夠更好地抵禦外部環境的衝擊,是為應對長期競爭而設計的、具備戰略冗餘的系統工程。
人工智慧的商業化融合
WAIC 2025展示了AI技術如何在關鍵經濟領域轉化為可衡量的商業價值和競爭優勢,表明中國AI產業的評價標準已從技術能力轉向商業化深度和投資回報率。
智能製造與工業元宇宙
在製造業領域,人工智慧的應用正經歷從「點狀」試點到「系統性」重構的變革。它不再僅僅是用于預測性維護或單一環節優化的工具,而是逐漸成為驅動整個製造體系運行的「工業大腦」,對從供應鏈協同、生產計畫到能源消耗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全局優化。
寶鋼股份的案例是這一趨勢的代表,通過部署「工業大腦」,在鋼鐵生產流程中實現了數百萬美元的成本節約,這證明AI應用的成熟度已經達到了可以產生顯著經濟效益的水平,進入了整體工藝流程優化的新階段。這與「工業元宇宙」的概念緊密相連——利用數位雙生技術在虛擬空間中構建物理生產線的精準鏡像,再通過AI進行大規模的仿真、測試和實時管理,最終將優化策略反饋到物理世界。WAIC 2025將展示更多此類將數位世界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解決方案,它們是「新型工業化」的核心體現。
金融與商業的未來
在金融科技(FinTech)和電子商務領域,AI的應用重心正在從面向客戶的前端(如智能客服、個性化推薦)向支撐業務的核心後端遷移。這意味著AI正在被用于驅動更高風險、更高價值的核心業務決策,如量化交易、信貸審批和實時欺詐檢測。
大會的金融科技AI論壇議程充分反映了這一趨勢。螞蟻集團、主要國有銀行等行業巨頭的參與,以及對算法交易和高級別風控等議題的聚焦,標誌著AI技術已經獲得了金融行業的高度信任。將AI用於這些「關鍵任務」功能,表明其底層的模型、算法和基礎設施在可靠性、穩定性和安全性上已經達到了金融級別的嚴苛標準。這代表著AI從提升效率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創造核心利潤(Alpha)和管理核心風險的關鍵能力。
醫療健康的重塑:從實驗室到臨床
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正在實現從學術研究和概念驗證,邁向獲得監管機構批准、可在臨床環境中規模化部署的醫療器械產品。
大會上宣佈的一款用于癌症早期篩查的AI診斷工具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初步批准,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標誌著AI醫療應用已經成功跨越了臨床驗證和法規遵從這兩大核心障礙。這一突破為AI醫療產品的廣泛商業化應用打開了大門,使其能夠從健康管理類的「保健品」角色,真正進入嚴肅醫療的「處方藥」範疇,不僅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更代表著AI技術有能力對公共健康產生實質性的積極影響。
綜合分析這些垂直領域的應用案例,一個核心趨勢浮出水面:在WAIC 2025上,衡量AI應用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已經從技術參數轉變為可驗證的投資回報率(ROI)。無論是寶鋼節約的成本,還是工業機器人提升的效率,抑或是醫療AI產品獲得的商業化許可,其核心敘事都圍繞著「經濟價值」展開。這表明中國AI產業已經度過了最初的「炒作週期」,進入了必須證明自身價值的「價值週期」。那些能夠清晰闡述並證明其ROI的公司,將成為WAIC 2025的真正贏家,吸引到更多的資本和客戶。
AI應用最為成熟和深入的領域——重工業、金融和醫療,都具有顯著的國家影響力和監管色彩。這些行業由於其龐大的規模、複雜的遺留系統和嚴格的監管要求,通常對新技術的採納速度較慢,但它們在中國卻成為了AI技術深度應用的先鋒。這背後不僅是市場力量,更有可能是協調一致的自上而下的推動。國有企業和關鍵受監管行業被鼓勵或要求成為國產AI技術的「首批客戶」和「樣板工程」。
這種做法本質上是一種國家主導的市場培育行為。政府為國內AI領軍企業提供來自國企和關鍵行業的穩定、大規模訂單,實際上為它們創造了一個受保護的、可預測的初始市場,降低了這些AI企業的研發和市場風險,使其能夠快速迭代技術、擴大規模,並在此過程中積累寶貴的行業數據和應用案例。這種由國家創造的「主場優勢」,是加速本國AI產業成熟和提升其全球競爭力的強大工具。
生態系統動態分析
要全面理解中國AI的戰略圖景,不僅要看技術和應用,還必須深入分析構成這個生態系統的各類參與者——從行業巨頭到創新先鋒,從學術界到資本流——以及它們之間的競合關係。WAIC 2025的展區分佈和論壇議程,為此提供了一幅寶貴地圖。
巨頭的轉身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中國科技巨頭,正在經歷深刻的戰略轉型,從過去提供通用型、水平化的AI平台(如AI Cloud、基礎模型API),轉向提供端到端的、針對特定行業的垂直解決方案。
分析WAIC 2025的展商地圖,可以預見一個明顯的趨勢:這些巨頭的展台將不再以技術類別(如「雲端計算」、「大模型」)來劃分,而是以行業垂直領域(如「智能製造」、「智慧金融」、「數位健康」)來組織。這種市場推廣策略的結構性變化,直接呼應了大會「賦能新型工業化」的整體主題。它們不再僅僅是銷售AI「工具」的供應商,而是轉變為銷售特定業務「成果」的合作夥伴。
挑戰者與顛覆者
在巨頭轉型的同時,一批新的創業公司正在湧現。它們的生存和發展之道,並非與巨頭進行正面抗衡,而是在高度專業化、高價值的細分市場中建立壁壘。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嶄露頭角的「RoboForge」,或專注於特定藥物發現的AI for Science平台,都是這一趨勢的鮮明例證。在展商地圖上,可以觀察到這些規模較小但高度專注的公司形成的產業集群。它們的戰略是「深挖一口井」,在某個特定的應用場景中,創造出巨頭的通用平台難以輕易複製的專有技術、算法和行業知識(know-how)。這些「小巨人」是維持生態系統活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力量。
學術與研究機構:形式化的創新管道
大學、國家級實驗室與產業界之間的聯繫,正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結構化和以產品為導向。學術研究不再是孤立的探索,而是被整合進一個從基礎發現到商業化應用形式化管道中。
大會上宣佈的大學與科技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共同開發特定行業大模型的合作項目具有重要象徵意義,標誌著產學研合作已從過去零散的項目合作升級為一種制度化安排,旨在系統性地將學術界的頂尖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本身就是這一趨勢的集大成者,它扮演著連接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的橋樑角色,其發布的模型直接服務於產業需求。
為了更清晰地揭示競爭格局,以下表格構建了一個關鍵參展商的技術矩陣。
參與者 | 基礎模型 | AI晶片 | 具身智能 | 工業AI | 金融AI | 醫療AI |
---|---|---|---|---|---|---|
科技巨頭 | ||||||
阿里巴巴 | 通用+行業 | (自研/投資) | - | √√ | √√ | √ |
騰訊 | 通用+行業 | (自研/投資) | - | √ | √√ | √√ |
百度 | 通用+行業 | (自研/投資) | √ | √√ | √ | √ |
華為 | 通用+行業 | √√ | √ | √√ | √ | √ |
專業挑戰者 | ||||||
RoboForge | - | - | √√ | (應用) | - | - |
壁仞科技 | - | √√ | - | - | - | - |
第四範式 | (決策AI) | - | - | √ | √√ | - |
鷹瞳科技 | (垂直模型) | - | - | - | - | √√ |
科研機構 | ||||||
上海AI實驗室 | √√ | (合作) | √ | (合作) | (合作) | (合作) |
這個矩陣直觀地揭示了中國AI生態系統正在經歷一場「大分化」。無論是處於金字塔頂端的巨頭,還是新興的創業公司,都在向更深的垂直領域滲透。這是一個產業走向成熟的明確標誌。早期那種通過構建通用平台來「圈地」的階段已經結束,下一階段的競爭和價值創造將取決於對特定行業的深刻理解和數據積累。這意味著企業的人才戰略也必須隨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