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十年,線上商務的版圖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初的新奇事物、數位奇觀,已蛻變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已習慣於瀏覽無盡虛擬貨架的便利,點擊幾下即可比較價格,並讓商品直接送達家門口。然而,即使在這個高度優化的數位市場中,摩擦點依然存在。瀏覽多個結帳頁面、重複輸入送貨地址和付款細節的過程,仍然可能令人感到乏味,有時甚至導致購物車被放棄和銷售損失。現在,想像一個連這最後的障礙都被消除的世界,購買行為幾乎像想到它一樣簡單。這似乎就是 Amazon 透過其最新人工智能計劃正在構建的未來。這家電子商務巨頭正在推出一個複雜的 AI 代理,旨在接管控制權,不僅在其自身龐大的平台上,而且可能在更廣泛的網絡上自動化整個購買過程。
揭開 ‘Buy for Me’:Amazon 的自動化購物者
這項被稱為 ‘Buy for Me’ 的新功能,內建於大家熟悉的 Amazon Shopping 應用程式中。它代表著超越簡單自動填寫功能的重大飛躍。’Buy for Me’ 並非僅僅用儲存的資訊填充欄位,而是作為一個主動的代理,負責代表用戶執行購買。其願景是徹底簡化。用戶在瀏覽 Amazon 應用程式時,可能會在某些產品列表旁看到一個新按鈕——‘Buy for Me’ 選項。
啟動此功能會觸發一個由 AI 驅動的工作流程。系統會存取用戶儲存的帳戶資訊——預設送貨地址、偏好的付款方式以及相關的個人詳細資料——並準備自主導航結帳流程。與其說它是一個工具,不如說它更像一個專門致力於完成交易的高效個人助理。然而,在最終確認之前,用戶仍保有監督權。系統會呈現一個確認畫面,總結訂單細節,包括產品規格、所選地址和付款工具。這個關鍵的驗證步驟確保用戶保持控制,在 AI 繼續執行前給予最終的同意。只有在用戶批准後,代理才會執行購買的最後步驟。其承諾是大幅簡化的體驗,將典型結帳過程中的多次點擊和數據輸入點減少到可能只需一次確認點擊。這種對最小化用戶努力的關注,突顯了 Amazon 對便利性不懈的追求,旨在使從產品發現到擁有的路徑在技術上盡可能無縫。
引擎蓋下:驅動購買的 AI 力量
驅動這種複雜自動化的是專有和合作夥伴 AI 技術的結合。其核心是 Amazon 自家的 ‘Amazon Nova AI’ 系統。雖然細節仍有些保密,但 Nova 可能負責與 Amazon 龐大的生態系統整合,安全地管理用戶數據,並在應用程式內協調工作流程。然而,要駕馭線上購買的複雜性,尤其是在擴展到 Amazon 自有控制環境之外時,需要先進的自然語言理解和流程執行能力。
為了增強這些能力,Amazon 整合了來自 Anthropic 的技術,特別是利用其強大的 Claude AI 模型。Anthropic 因專注於創建不僅功能強大,而且在設計時考慮到安全性和可解釋性的 AI 系統而聲名鵲起。納入 Claude 表明 Amazon 認識到需要強大、適應性強的智能來處理不同網站線上結帳流程的變化和潛在的不可預測性。Nova 和 Claude 共同構成了「代理式 AI (agentic AI)」的引擎。這個術語標誌著 AI 從被動工具(如拼寫檢查器或推薦引擎)轉變為主動參與者,能夠理解目標(購買此物品)並採取獨立步驟來實現它。這個代理需要解釋產品頁面,識別相關欄位(如數量、尺寸、顏色),定位結帳按鈕,正確輸入數據,甚至可能處理簡單的錯誤條件或確認。這是一個偽裝成簡單按鈕點擊的複雜任務,依賴於 AI 模擬人類與網頁介面互動的能力。
超越自家圍牆:觸及第三方網站
也許 ‘Buy for Me’ 最引人入勝且具戰略意義的方面是其在 Amazon.com 範圍之外運作的雄心。該公司明確表示,如果所需的產品在其自有平台上無法購得,可以指示 AI 代理在支援的第三方網站上搜索該產品,並嘗試在那裡完成購買。這代表著對傳統上各自為政的電子商務平台模式的潛在徹底背離。
其影響是深遠的。如果成功並被廣泛採用,這可能將 Amazon 應用程式定位為不僅是通往 Amazon 自有庫存的門戶,而是一個通用的購物介面——一個用戶可以從中啟動跨互聯網購買的中央指揮中心。從 Amazon 的角度來看,戰略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最終交易發生在別處,它也能讓用戶保持在其應用程式生態系統內的參與度。至關重要的是,它為 Amazon 提供了關於其自身領域之外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寶貴數據——哪些產品受歡迎,它們最終在哪裡購買,以及價格點是多少。這種更廣泛的市場可見性是一個競爭情報的金礦。
然而,技術和後勤方面的挑戰是巨大的。互聯網是一個極其多樣化的景觀,充滿了不同的網站設計、結帳流程、安全措施(如 CAPTCHAs)和平台特定的怪癖。訓練一個 AI 代理能夠可靠地在哪怕只是一部分流行的第三方網站上導航和交易,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它要求 AI 適應不同的佈局,始終如一地識別正確的表單欄位,並處理各種身份驗證或確認步驟。此外,這也引發了其他零售商將如何反應的問題。他們會歡迎 Amazon 的代理促進他們網站上的銷售,還是會將其視為不受歡迎的入侵,並可能阻止代理的訪問?當代理在外部網站上操作時,安全隱患也會增加,需要強大的協議來在這些互動過程中保護用戶數據和支付資訊。成功地將 ‘Buy for Me’ 擴展到 Amazon 的圍牆之外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但這場賭博可能從根本上重塑用戶與線上購物的關係以及 Amazon 在其中的角色。
全視之眼:集中追蹤
補充購買能力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是將訂單追蹤直接整合到 Amazon 應用程式中,即使是透過 ‘Buy for Me’ 代理從第三方網站購買的商品。在當今分散的線上購物世界中,追蹤購買通常意味著處理多封電子郵件、登錄各種零售商帳戶或使用單獨的追蹤應用程式。Amazon 旨在整合這種體驗。
透過提供一個單一的儀表板,用戶可以在其中監控透過 AI 代理發起的所有訂單的狀態——無論是由 Amazon 還是外部供應商履行——該公司提供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便利層。這種集中化的概覽為消費者簡化了購後管理,減少了混亂,並為檢查運輸更新和預計送達時間提供了一致的介面。對 Amazon 而言,此功能除了單純的用戶便利之外,還具有戰略目的。它強化了 Amazon 應用程式作為用戶整個購物旅程中心樞紐的地位,從發現和購買啟動一直到交付追蹤。即使資金流向了競爭對手,用戶的注意力和互動仍然錨定在 Amazon 生態系統內。這種持續的參與循環進一步鞏固了 Amazon 在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並巧妙地阻止了使用競爭對手的應用程式或網站來管理購買。這是 Amazon 利用便利性來加深用戶忠誠度並維持其在數位商務中核心角色的另一種方式。
更廣闊的圖景:AI 代理進入商務競技場
Amazon 的 ‘Buy for Me’ 計劃並非孤立存在。它是整個科技行業朝著開發更複雜、更自主的 AI 代理,能夠代表用戶執行任務的更廣泛趨勢的一部分。例如,Google 一直在展示其 Gemini AI 的進展,演示了擴展到根據用戶請求規劃和執行多步驟操作的能力。「代理式 AI (agentic AI)」的概念正迅速從研究實驗室走向現實世界的應用。
這些代理不僅有望處理線上購物,還可能處理各種數位雜務——根據複雜標準預訂航班和住宿、管理訂閱、安排約會,甚至比較保險報價和啟動申請。其根本目標是一致的:消除常見線上互動的複雜性和乏味性,讓用戶只需陳述他們的意圖,然後讓 AI 處理執行。這種向代理式 AI 的推進從根本上改變了競爭格局。戰場從僅僅提供最佳搜索結果或最大產品選擇,轉變為提供最能幹、最可靠和最值得信賴的 AI 助理。像 Amazon、Google、Microsoft 以及可能的其他公司都在大力投資開發這些能力,認識到提供最有效數位代理的平台可能會在控制跨各種線上服務的用戶互動方面獲得顯著的槓桿作用。我們很可能正在目睹人機互動新範式的早期階段,用戶將日益複雜的任務委派給 AI 中介。
建立信任的橋樑:我們能依賴 AI 購物者嗎?
輕鬆、由 AI 驅動的購買的誘惑是不可否認的。然而,將金融交易交給自主軟件代理的前景,不可避免地引發了關於信任和安全的重大問題。要讓 ‘Buy for Me’ 和類似功能獲得廣泛採用,用戶需要確信該技術是可靠、安全且符合他們最佳利益的。幾個擔憂立即浮現腦海。
安全性: 將敏感的支付細節和個人資訊託付給 AI 代理,需要對底層安全架構有絕對的信心。用戶需要保證他們的數據在 Amazon 系統內部以及與可能安全性較低的第三方網站互動期間都受到保護,免遭洩露。任何安全疏失都可能產生重大的財務和個人後果,嚴重損害用戶信任。
可靠性: 如果 AI 誤解了請求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網站佈局,會發生什麼?它會訂購錯誤的尺寸、顏色或數量嗎?它是否會無意中重複訂單或未能應用關鍵的折扣碼?即使錯誤不頻繁,其潛在可能性也可能成為一個主要的阻礙因素。用戶需要確信代理將準確且可預測地執行交易。
透明度和控制: 許多 AI 系統以「黑盒子」方式運作,使用戶難以確切理解它們如何做出決策或執行操作。由於涉及金融交易,用戶可能希望對代理的過程有更高的透明度。此外,保持最終控制權至關重要。’Buy for Me’ 中的驗證步驟至關重要,但用戶必須感覺到如果需要,他們可以輕鬆地干預、取消或修改過程。
最近探索人類與「代理式 AI (agentic AI)」互動的研究表明,建立信任是可能的,但通常涉及一個試錯期。用戶最初可能會對這些代理持懷疑態度,隨著他們體驗到一致且可靠的表現,逐漸建立信心。開發這些代理的公司面臨的挑戰是設計出不僅功能有效,而且能清晰傳達其行動、優雅地處理錯誤並提供強大安全保障的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展示可靠性,提供對 AI 操作的透明度(在可行的情况下),並優先考慮用戶控制,將是說服用戶將他們的購物任務委派給人工智能的關鍵步驟。
前路漫漫:挑戰與機遇
Amazon 推出 ‘Buy for Me’ 功能標誌著朝着線上商務更自動化未來邁出了雄心勃勃的一步,但前方的道路既充滿了重大機遇,也佈滿了嚴峻挑戰。成功駕馭這片領域對於 Amazon 和 AI 購物代理的更廣泛採用至關重要。
在挑戰方面,技術障礙尤為突出,特別是關於代理與多樣化且不斷變化的第三方網站景觀可靠互動的能力。確保兼容性、處理像 CAPTCHAs 這樣的安全措施,以及適應網站重新設計,將需要持續的開發和複雜的 AI 適應能力。安全漏洞仍然是一個持續的擔憂;任何涉及處理金融數據的 AI 代理的洩露都可能對用戶信任和品牌聲譽造成災難性後果。
競爭對手的反應是另一個未知數。其他主要零售商會擁抱還是阻止 Amazon 的代理?這是否會引發開發競爭性 AI 購物代理的「軍備競賽」,或者導致機器可讀結帳流程的新標準?此外,用戶採用並非板上釘釘。儘管有便利性的承諾,一些用戶可能由於隱私擔憂、缺乏信任,或者僅僅是偏好手動控制他們的購買而保持猶豫。監管審查也可能出現,特別是圍繞數據隱私、算法透明度,以及如果一個平台成為所有線上購物的主要門戶可能產生的潛在反競爭影響。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機遇是巨大的。對 Amazon 而言,’Buy for Me’ 的廣泛採用不僅可以鞏固其在電子商務履行方面的統治地位,而且可以在整個購物流程中佔據主導,成為線上購買的預設介面。從觀察跨網絡用戶行為中收集到的數據對於改進其自身產品和理解市場趨勢將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對用戶而言,主要機遇在於前所未有的便利性,節省了日常交易的時間和精力。展望未來,這些 AI 代理可能會進化到提供高度個性化的購物體驗,主動識別優惠,根據用戶偏好比較複雜選項,並管理退貨或客戶服務互動。通往全自動 AI 購物的旅程才剛剛開始,雖然障礙依然存在,但從根本上重塑我們與數位商務互動的潛力是不可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