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之风,尤其是在 Wall Street,变幻莫测,而其对中国的态度近来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刚进入2024年第二季度,围绕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叙事,已经从弥漫着悲观情绪转变为萌发着乐观主义。这种转变之剧烈,足以让经验丰富的市场观察者也为之侧目,促使人们重新评估几个月前似乎还根深蒂固的假设。年初笼罩投资者情绪的沮丧感,由一系列经济逆风因素共同助长,如今似乎正在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试探性但又切实可见的信心复苏。
回想2024年初。中国仍在努力摆脱疫情的阴影。其备受期待的经济复苏显得令人失望地缓慢。主要挑战包括:
- 消费活动疲软: 作为增长关键引擎的国内支出持续低迷,未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活力。
- 房地产行业焦虑: 至关重要的房地产市场持续存在的问题,给经济稳定和更广泛的金融健康蒙上了一层长长的阴影。
- 监管余波: 全面监管整顿的余震,特别是针对该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巨头的监管,继续抑制创新和投资者的兴趣。
这种普遍的悲观情绪在金融市场上得到了清晰的反映。香港,传统上是中国内地公司寻求国际资本的主要门户,其首次公开募股(IPO)渠道几近枯竭。该市的基准指数恒生指数(Hang Seng Index)成为了这种萎靡不振的象征,在2023年底蹒跚收官,录得连续第四年下跌——这一惨淡的连跌纪录凸显了投资者疑虑之深。“不可投资”(uninvestable)一词在关于中国股票的讨论中开始以惊人的频率流传。
潮流转向:香港的新曙光?
快进到当前,气氛已截然不同,尤其是在香港最近的“盛事周”(Mega Event Week)期间所见证的那样。像 HSBC Global Investment Summit 和 Milken Global Investor Symposium 这样的聚会充满了新的活力。来自全球金融中心的高知名度银行和金融高管们,阐述了一个一致的主题:他们从未真正对中国及其关键金融枢纽香港的长期潜力失去信心。普遍的情绪不仅仅是充满希望的言辞;它得到了切实的市场走势的支持。
看看恒生指数(Hang Seng Index)的表现。截至2024年末,它已经上演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反弹,年初至今飙升近20%。这一表现与同期全球主要指数形成鲜明对比,包括 S&P 500 指数约3%的下跌和日本日经225指数(Nikkei 225)更为显著的5.8%的跌幅。这不仅仅是广泛的市场提振;特定的中国企业巨头正在引领这波涨势。家喻户晓的名字,如电子商务巨头Alibaba、电子创新者Xiaomi以及电动汽车领导者BYD的股价均录得令人瞩目的两位数增长,收复了在先前低迷时期失去的大量失地。
这场市场的复苏并未被全球资本配置的仲裁者们忽视。主要的 Wall Street 机构正在积极修正他们对中国股票的展望和目标价格。他们的理由指向两个关键催化剂:来自北京日益积极的政策信号,以及或许更出人意料的是,由本土人工智能竞争者 DeepSeek 释放出的颠覆性潜力。
“绝对是可投资的,”全球投资巨头 Franklin Templeton 的首席执行官 Jenny Johnson 在 HSBC 峰会上毫不含糊地谈到中国时宣称。她的观点抓住了视角转变的精髓。HSBC 首席亚洲经济学家 Frederic Neumann 在与 Fortune 的对话中,将这种叙事的改变描述为简直是“惊人的”,并指出在“乐观情绪和对中国的兴趣”方面都有明显的增长。
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HKEX)——该市证券交易所的运营商——的行政总裁 Bonnie Chan 在 HSBC 活动期间强调了这一转变。“就在一年前,许多国际投资者认为中国股票是不可投资的,”她观察到,“但他们的看法在九月份发生了变化,许多人已经开始增加他们在香港和中国的投资。”这种重燃的信心正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香港交易所再次吸引了来自中国大型企业的重要 IPO。一个典型的例子最近浮出水面:全球电池制造领导者、Tesla 的关键供应商CATL,获得了在香港进行可能高达50亿美元 IPO的监管批准。如果成功,这将是该市自2021年市场较为活跃时期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开上市,标志着那个似乎一度受阻的融资渠道可能重新开启。
DeepSeek 现象:信心的 AI 催化剂
要精确指出这轮反弹的确切起源是复杂的,但许多观察家指向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作为关键时刻:DeepSeek AI 的出现。于2024年1月下旬推出的 DeepSeek 的人工智能模型,因其集强大、高效以及至关重要的可负担性于一身而获得了广泛关注。它的到来在全球科技领域掀起了涟漪,促成了一次价值重估,据报道,这次重估导致美国科技股的估值蒸发了约一万亿美元,同时为中国的同类公司增加了相当的价值。
DeepSeek 不仅仅是又一个 AI 模型;它是一个强有力的象征。“对于那些希望看到信心的人来说,DeepSeek 是一剂强心针,” Goldman Sachs 亚太区(除日本外)总裁 Kevin Sneader 在 Milken 研讨会上评论道。他强调,这不仅仅关乎技术本身,更关乎它所代表的意义:即使在经历了一段严厉的监管压力之后,中国依然拥有尖端创新的持久能力。
DeepSeek 的重要性在其首次亮相后不久就被放大了。其创始人梁文峰(Liang Wenfeng)被特别邀请参加了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高级别座谈会。他与中国工业界的既定巨头,如 Tencent 创始人马化腾(Pony Ma)和 Huawei 创始人任正非(Ren Zhengfei)同台。这次被 Sneader 形容为“握手”的会议,被许多投资者解读为一个强有力(尽管是象征性)的信号。它暗示北京可能正在软化其对私营部门,特别是在技术等战略领域的立场,并准备再次支持国内创新。“信心确实感觉像是回来了,” Sneader 总结道,反映了在投资圈中蔓延的解读。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China Asset Management)首席执行官李一梅(Yimei Li)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她指出 DeepSeek 有力地提醒了国际投资者,中国的技术部门拥有深厚的创新潜力储备。叙事从以监管风险为主导,转变为承认竞争优势。
这种对中国科技创新的重新关注是显而易见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Hong Kong Investment Corporation, HKIC)行政总裁陈家齐(Clara Chan)在 HSBC 活动期间观察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投资者现在正以远超以往的强度审视中国的科技格局。此外,她注意到这些投资者越来越希望利用香港的独特地位——其国际标准与内地邻近性的结合——作为战略基地,将资本部署到这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并常常寻求与国内金融机构的合作。香港作为桥梁,促进全球投资进入中国下一波技术发展浪潮的潜力,似乎正在重新显现。
悬而未决的问题:消费难题
尽管围绕技术和政策信号的乐观情绪正在升温,但关于中国经济整体健康状况,特别是国内消费方面,仍然存在重大疑问。振兴家庭支出被广泛认为是实现更平衡、更可持续增长,减少对投资和出口依赖的关键。
自2023年9月以来,中国官员已多次表示他们打算提振国内市场。旨在鼓励消费者打开钱包的刺激措施承诺一直是反复出现的主题,在今年早些时候重要的“两会”政治会议之后再次被重申。官方言论清楚地承认需要提振内部需求,自严格的 COVID-19 限制解除以来,内部需求已显著滞后。
然而,挑战的规模是巨大的。经济学家金刻羽(Keyu Jin)在 Milken 活动上提供了严峻的背景。她强调,目前消费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38%。这个数字与“更发达的经济体相比确实非常低”,在那些经济体中,消费通常扮演着大得多的角色。金刻羽还指出了中国内部存在的显著差距,提到“数亿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相比,在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网络等基本服务方面缺乏同等机会。弥合这一差距,并在经济上赋权更广泛的人群,与释放更大的消费能力有着内在的联系。
尽管存在这些障碍,一些金融领袖正在采取明确的长期视角。Janus Henderson Investors 的首席执行官 Ali Dibadj 在 HSBC 会议上阐述了这一观点。“很难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对赌,”他表示,强调了潜在市场的巨大规模。他指出,中国拥有“极其成功的历史、大量的创新、强大的动力,以及重要的是,政府正在创造大量的激励措施”,这些都是潜在乐观情绪的理由,暗示当前的挑战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可能是可以克服的。
HSBC 的 Neumann 提出,虽然不能期待立竿见影的奇迹,但投资者感知到北京在刺激消费方面的做法正在发生“渐进式”的演变。他告诉 Fortune,人们相信“中国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这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但肯定有事情正在发生。”这意味着一些投资者持有耐心,他们愿意超越短期数据点,着眼于经济可能发生的、尽管缓慢的再平衡。
然而,怀疑论依然存在。Morgan Stanley Asia 前主席、长期观察中国经济的 Stephen Roach,提出了更为批判性的评估。在最近接受 Bloomberg 采访时,他将许多关于消费的官方言论斥为“口号多于实质性行动”,暗示在既定意图与有效的政策实施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凸显了围绕北京是否拥有政治意愿和正确的政策工具来策划向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转变的持续辩论和不确定性。房地产行业悬而未决的问题也继续对消费者信心和整体经济势头构成压力。
命运反差:美国市场的阴影?
对中国乃至可能包括欧洲在内的市场重新燃起的兴趣,与当前围绕美国市场的情绪形成了对比背景。在中国经历一波评级上调的同时,对美国股市的担忧似乎正在加剧,而美国股市此前曾享有长期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科技领域。
几个因素正在导致对美国市场前景更为谨慎的看法:
- 关税忧虑: 贸易紧张局势和关税升级的前景,特别是与政治周期和潜在的政府政策转变相关联,给全球供应链和企业盈利能力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 通胀压力: 顽固的通胀仍然是一个主要担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高利率,这会抑制经济活动并对股票估值施加压力。
- 消费者信心动摇: 尽管劳动力市场相对强劲,但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已显示出脆弱迹象,可能影响未来的支出模式。
这种谨慎情绪反映在市场表现中。Cambridge Associates 亚洲区负责人 Aaron Costello 在 Milken 会议上强调了一个关键风险因素:“大多数人投资组合中最大的单一风险因素是美国科技股。” 确实,所谓的“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股票,在去年推动了大部分市场上涨,但在2024年面临了阻力。截至 Costello 发表评论时,其中许多股票今年已处于负值区域,像**Nvidia(下跌超过20%)和Tesla(下跌超过30%)**这样的巨头出现了显著回调。
Trump 政府下美国贸易政策的不可预测性增加了另一层复杂性。关于关税的声明摇摆不定,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困惑和焦虑。前一刻可能暗示关税没有担心的那么严重,紧接着又可能出台意想不到的征税措施,例如提议对汽车进口征收25%的税,或对来自特定国家的石油进口征收关税。围绕新的、针对特定国家的关税揭晓的预期,让市场保持紧张。
这种环境导致一些人质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未来轨迹。HSBC 主席 Mark Tucker 在其银行的香港会议开幕式上,提供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我们所熟知的全球化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暗示。“过去可持续的东西现在不再可持续了。”这反映了一种更广泛的认识,即地缘政治紧张、保护主义冲动和供应链调整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既带来了风险,也可能为那些曾被美国市场主导地位所掩盖的地区创造了新的机遇。对中国的重新关注,尽管其自身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可以部分地在寻求多元化和在变化的全球秩序中寻找增长的背景下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