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AI的兴衰:希望尚存?

社交AI领域,曾经被誉为下一个重大突破口,在经历了最初的受欢迎浪潮后,目前正经历一个显著的降温期。这引发了一个问题:社交AI是否仍然拥有可行的未来?该行业面临着相当大的技术障碍和商业化挑战。

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社交AI迅速改变了人们进行情感互动的方式。像Xingye(星野)和Dream Island(梦境岛)这样的领先应用,其月活跃用户(MAU)飙升至百万以上,用户留存率令人印象深刻。与大型科技公司开发的典型AI工具不同,这些应用程序培养了真实的情感连接和用户依赖性。

在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推动下,这些AI伴侣只需轻触屏幕即可提供个性化的关系。从强大的CEO到安慰的朋友,从赛博朋克刺客到古代神灵,这些AI实体不断适应用户的偏好,创造出沉浸式的梦幻般的体验。

然而,最初的欣快感已经消退,DataEye Research的数据表明,到2025年,社交AI应用程序的下载量急剧下降,中国的广告预算也大幅减少。

技术能否兑现其关于真正连接的承诺,并防止用户流失?或者,无条件支持的承诺仅仅是一个幌子?这项人机关系实验是一种可持续的用户留存解决方案,还是一种短视的盈利策略?

社交AI领域:从繁荣到现实检验

社交AI领域充分利用了“情感经济”和“AI技术红利”,催生了有前景的新应用。在中国,像星野、猫盒和梦境岛这样的平台迅速获得关注,提供由LLM驱动的高度定制的情感支持。科技巨头也纷纷加入战局,字节跳动的Lark LLM支持花路,百度的万华和Soul的Gou Dan集成了文心一言LLM,MiniMax推出了星野作为面向消费者的AI对话产品。

社交AI到底有多受欢迎?在2024年11月,社交AI应用程序在AI产品排行榜上占据主导地位。星野和猫盒分别排名第7和第8,仅次于豆包、文小研和Kimi等应用。猫盒实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MAU增长率,达到了22.51%。

此外,猫盒和星野表现出强大的用户参与度,猫盒的平均次日留存率高达57.32%,甚至超过了TalkAI等语言学习应用。星野也以41.91%的留存率稳居第三。情感陪伴类应用超越实用型应用,突显了人类对连接而非单纯功能的需求。

除了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外,一些社交AI应用也已扩展到海外。在2024年8月,海外排行榜上排名前48位的AI应用中,有11个是AI驱动的情感陪伴应用。MiniMax的Talkie表现突出,下载量达到235万次,环比增长31.63%。作业帮的Poly.AI也表现良好,累计下载量达到220万次,增长38.76%。

Poly.AI最初是为教育领域的语言练习而设计的,但在目睹了最初的需求激增后,迅速转向情感陪伴。它放弃了其教育品牌,并将自己重新定位为“真实语音聊天机器人”,瞄准了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等市场。

然而,社交AI格局在2025年的短短三个月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星野和猫盒的每日下载量从超过20,000次骤降至约7,000次,而梦境岛的下载量则从3,000次降至1,000次。大型科技公司缩减了对这些应用程序的投资,领先产品的广告支出减少了一半。猫盒的广告投放量从每天2,000个大幅减少到200个,梦境岛则从1,000个减少到300个。这导致客户获取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率下降。

在全球市场,CrushOn.AI和Museland的月度下载量均低于100,000次,分别下降了36%和21%,表明该行业普遍降温。

从技术狂热到人性的迷宫

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孤独感、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代沟,让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将AI视为一个“安全的避风港”。AI提供非评判性和非背叛性的陪伴,成为“安全依恋”的完美媒介。用户可以暴露自己的脆弱性,而无需面对现实世界社交互动的复杂性。

此外,在线亚文化的兴起使AI能够满足动漫和乙女游戏爱好者对“定制灵魂伴侣”的需求。在聊天窗口的“只有你和我”中,用户可以感到完全被AI所占据。当AI称呼用户的昵称并记住他们的偏好时,就会实现个性化关怀和关注的感觉。例如,与“病娇吸血鬼”AI角色的互动很难完全由cosplayer复制,但AI可以轻松执行。用户还可以通过协作故事生成实时的情感反馈,这种“心流体验”可以缓解现实世界的焦虑。

当然,社交AI的兴起不仅仅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的需求,还因为它出现在“最好的时代”。

ChatGPT等生成式AI模型的出现打破了技术壁垒。Deepseek的普及将AI能力从“工具”提升到“个性化”应用。用户发现AI不仅可以回答问题,还可以模仿情感并构建故事——这种“类人智能”的错觉是社交AI的基础。

技术进步创造了三个主要影响:首先,自然语言交互得到了改善。由于用于训练模型的大量文本数据,AI的响应不再显得机械;其次,创作门槛降低。第三,场景泛化技能正在发展,因为同一模型可以用于模拟各种角色,包括爱情、专业和幻想角色。这加速了产品迭代。

虽然需求是真实的,但它也是脆弱的。当用户发现AI的响应是重复的,或者角色设置是肤浅的,幻觉破灭的速度比技术演进的速度还要快。

社交AI的下滑并非偶然。相反,它是技术理想主义和商业现实之间冲突的结果。早期采用者是因为“好奇心”而来,但情感强度是长期留存的主要因素。AI可以模仿亲切的声音,但它无法理解用户深夜抱怨的真正含义,也无法提供身体互动或温度。

内容的同质化更具灾难性。用户在打开猫盒或梦境岛时会看到高度相似的界面:动漫风格的虚拟人物、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角色设置(例如“病弱的学校恶霸”或“温柔的总裁”),以及基于关键词触发的对话。不仅产品形式非常相似,而且用户的需求也已被大幅简化。

这种雷同性导致用户迅速失去兴趣。就像连续吃十顿快餐一样;即使是最美味的汉堡也会让人感到厌倦。

社交AI的使用并非没有限制,因为它需要更多用户生成的指令。用户必须主动构建对话设置并填写AI留下的任何空白,这对于“懒惰用户”来说并不理想。此外,AI难以理解亚文化俚语和利基行话,导致“误解”。此外,通过文本传达诸如语调和微表情等复杂信号的难度阻碍了深入的情感互动。

AI和真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了情感替代的“不可能三角”。AI可以立即回复消息,但它无法理解“沉默背后的含义”。真人可能回复缓慢,但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当AI变得更像人类,但未能弥合“真实情感”的差距时,用户会感到更加失望。

因此,依赖UGC生产和纯文本对话形式的社交AI,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终结。

社交AI的未来:衰落还是突破?

社交AI商业模式正在从“技术浪漫”过渡到“现实主义”时代。传统社交产品的过时付费方式僵化地应用于社交AI框架时是无效的。

传统社交产品的商业闭环是什么?它基于“稀缺性”和“匹配效率”。例如,陌陌、探探和Soul等真实的陌生人社交应用主要使用会员订阅系统,用户需要付费才能解锁高级过滤功能(例如地理位置和兴趣标签),或虚拟礼物奖励,利用情感冲动来鼓励用户付费以表达认可。当然,在APP确定用户的偏好后,精准广告是确保盈利的一种方式,即将品牌内容根据用户资料推送给高价值用户。

然而,这种逻辑在AI社交场景中受到了结构性的挑战。匹配稀缺性被消除。用户可以立即创建无限数量的个性化NPC,传统的“会员优先匹配”失去了意义。此外,用户为情感付费的动机降低。用户将AI更多地视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人”,他们奖励AI的意愿远低于真实的直播主播。AI对话的隐私也限制了广告投放的空间。在亲密互动中突然插入广告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可能导致用户失去兴趣,甚至对品牌内容产生负面态度。

结局通常是这样的:Character AI的2.33亿月活跃用户转化为每年仅1670万美元的收入,用户付费率(ARPU)较低,为0.72美元/年,不足以支付劳动力成本。国内应用程序,如梦境岛,依赖于“星光卡”微交易。每月12元的月卡价格相当于只有两杯奶茶,不足以支持LLM计算的成本。

现在,社交AI已经收获了早期的好处,是时候考虑盈利了。社交AI的商业突破需要跳出框框思考。从虚拟爱情到深入的场景探索,社交AI的商业突破需要超越社交互动的单一维度,转向提供基于场景的服务和技术。

你可以通过强调心理治疗、情感树洞或更纯粹的沉浸式AI角色扮演情境来专注于情感价值,从而扬长避短。为了弥补缺点,你可以专注于满足物理需求的AI赋能产品。例如,像“森林疗愈室”这样的应用程序强调安全交谈和情感监控,因为他们已经强调对话角色仅仅是一个虚拟AI,因此用户在付费意愿上不会有很大的波动。

当市场停止使用社交框架来定义AI,并开始探索效率工具和情感媒体的交叉点时,这个曾经被资本炒热的蓝海,或许才能真正看到其价值重估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