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ely,一家标榜“在所有事情上作弊”的公司,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估值高达1.2亿美元,引发了人们对于AI时代商业模式的深刻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款产品的故事,更是一场关于注意力经济、道德边界以及未来创业模式的探讨。
创始人神话:叛逆者的崛起之路
Cluely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创始人精心打造的“叛逆者”形象。这个故事并非简单的背景介绍,而是其市场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Chungin “Roy” Lee和Neel Shanmugam:两位颠覆者
Cluely由Chungin “Roy” Lee和Neel Shanmugam两位21岁的哥伦比亚大学辍学生创立。Lee作为首席执行官,是公司的灵魂人物和公众形象代表,以其极具煽动性和挑衅性的个人魅力,塑造了Cluely独特的品牌文化。Shanmugam则作为首席运营官,负责技术开发,将Lee大胆的想法付诸实践。
Interview Coder:一切的开端
Cluely的雏形并非现在的产品,而是一个名为“Interview Coder”的项目。Lee和Shanmugam开发这款工具的初衷,是为了帮助用户轻松通过技术面试。他们认为,传统的面试方式过于死板,无法真正评估工程师的实际能力。
战略性“犯规”:将负面事件转化为营销利器
为了推广Interview Coder,Lee策划了一场“战略性犯规”。他利用该工具成功通过了亚马逊的面试,并录制视频上传,却引来了亚马逊高管的投诉,最终导致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停学并开除。
面对如此困境,Lee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将学校的处分信公之于众。这一举动看似鲁莽,实则经过深思熟虑。Lee深知,一旦事件引发足够关注,就能获得“免死金牌”。最终,他成功地将一场公关危机转化为全球性的病毒式传播事件。他也从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科技圈反抗权威的草根英雄,为Cluely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增长秘诀:叙事优先的营销策略
Cluely的崛起并非依靠传统的产品迭代或市场推广,而是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叙事优先”增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引人入胜、极具争议的故事被置于产品之前,其核心目标是制造文化关联,以此作为进入市场的首要策略。
“在一切事情上作弊”:一场精心策划的挑衅
Cluely的核心理念——“我们想在一切事情上作弊”——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挑衅性营销活动。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哲学宣言。Cluely试图将“作弊”重新定义为“杠杆”,声称在AI时代,奖励努力而非杠杆的观念已经过时。为了推广这一理念,Cluely将自身与计算器、拼写检查等工具相提并论,暗示这些工具在诞生之初也曾被视为“作弊”,但最终都被社会接纳。
这种极具争议的叙事,巧妙地迎合了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职业倦怠以及对“捷径”的渴望。它与那些认为现有评估体系已经失效的目标受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特技营销与行为艺术:制造话题,引发关注
Cluely的市场推广活动更像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特技表演”。这些活动模糊了产品推广与行为艺术之间的界限,其目的不仅是宣传产品,更是要让自己成为持续的文化话题。例如:
- 高成本的发布视频:Lee在视频中利用Cluely在约会中谎报年龄和伪装艺术知识,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 挑衅性的招聘广告:Cluely招聘“增长实习生”,要求每天发布四条TikTok视频,并声称表现不佳者将“立即被解雇和替换”。
- 制造公共话题:公开声称要雇佣脱衣舞娘,并举办因“气场太强”而被警方叫停的派对。
以分销为护城河:“工程师或网红”主义
Cluely的CEO Roy Lee毫不掩饰地表示,Cluely的主要护城河并非技术,而是分销能力。他认为,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注意力才是关键的差异化因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Cluely只雇佣“工程师或网红”。其增长团队由多名社交媒体粉丝数超过10万的影响者组成,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内部有机分销引擎。Lee甚至公开表示,他曾“上百次”研究Friend.tech的发布视频,模仿其电影般的质感和争议性风格,以求打破科技圈的回音室效应。
这种模式催生了一种新型创业公司:以媒体或创作者为先导的软件公司。它们在推出功能完善的产品之前,首先通过制造文化相关性来构建市场。
产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尽管Cluely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高超的叙事和营销策略,但其核心仍然是一款旨在改变用户工作流程的软件产品。然而,深入分析用户反馈后,却发现其营销宣传与实际产品体验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核心功能与“液态玻璃”用户体验
Cluely是一款AI驱动的桌面助手,它能实时“看到”用户屏幕上的内容,“听到”用户的音频,并通过一个隐蔽的浮层提供即时答案和建议。其核心卖点是“无法被检测”:它不会以“机器人”的身份加入会议,并且在屏幕共享和录制过程中保持隐形。
Cluely的用户界面被描述为一种“半透明的集成助手”或“液态玻璃”设计。这种设计的理念是创建一个极简、无干扰的图层,直接叠加在用户现有的工作流程之上,以区别于需要通过切换窗口才能使用的传统聊天机器人。
目标应用场景
Cluely的产品面向广泛的应用场景进行推广:
- 企业应用:帮助非技术背景的销售代表即时获取产品信息和应对客户异议。
- 会议辅助:提供实时的、与上下文相关的回答,并能回忆起对话早期的信息。
- 个人深度工作:通过读取屏幕内容,在学习、编程调试、写作和研究等任务中提供帮助。
- 高风险“作弊”:在技术面试和在线考试中提供辅助。
用户反馈:问题重重
然而,用户论坛上的反馈却揭示了Cluely光鲜营销承诺与用户实际体验之间的巨大鸿沟。
- 性能不佳:许多用户将该产品描述为“烂如厕纸”和“平庸之作”,称其AI在处理编程问题甚至基础知识问答时频繁出错。不少评论直指其本质不过是一个“ChatGPT的包装外壳”。
- 漏洞与可用性问题: 近期的产品更新因引入错误而备受诟病,例如应用程序会抢占鼠标焦点,导致其不仅无法正常使用,还极易被检测系统发现。
- 可检测性:与“无法检测”的宣传相反,有用户报告称在使用Microsoft Teams桌面应用和Honorlock等监考软件时被当场抓获。
- 干扰与延迟:在实时对话中试图阅读浮层提示会导致尴尬的停顿,反而让使用者显得更不可信。
- 抄袭指控:有指控称Cluely的商业模式和功能特性抄袭了一款更早出现的名为LockedIn AI的工具。
- 安全隐患:据报告,产品存在一个严重的远程代码执行(RCE)漏洞,可能允许攻击者完全控制用户的电脑。
这种现象揭示了Cluely商业模式的一个根本矛盾:其高额估值和巨额融资与其核心消费级产品的实际质量似乎并不匹配。这表明,每月20美元的消费者订阅收入可能并非其估值的主要支撑。这款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凭借其“在一切事情上作弊”的争议性营销,更像是一个大规模、低成本的营销漏斗,其主要作用是吸引眼球、制造话题,并为公司带来高价值的企业客户线索。
商业模式:争议中求生存
Cluely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争议之上,通过吸引眼球和快速变现,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双管齐下的变现策略
Cluely采用了两级收入模式,同时面向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
- 消费者订阅:以每月20美元起的价格,提供面向个人的服务,主要针对面试、考试和个人工作等场景。
- 企业合同:提供高价值的企业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客户支持和呼叫中心等垂直领域。
融资之路:资本的青睐
Cluely在短短数月内完成了两轮主要融资,总额达到2030万美元,并获得了约1.2亿美元的投后估值。
- 种子轮(2025年4月):由Abstract Ventures和Susa Ventures共同领投,融资金额为530万美元。
- A轮(2025年6月):由顶级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a16z)领投,融资金额为1500万美元。
a16z的投资逻辑:押注未来
获得顶级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a16z)的投资,是对Cluely商业模式的一种认可。
分销渠道:新的护城河
a16z认为,在一个日益商品化的AI市场中,分销能力是新的护城河。Cluely所展示出的制造病毒式传播、大规模获取用户的能力,被视为比其底层技术本身更具防御性的竞争优势。
a16z将Cluely视为“下一代初创公司的缩影,在这些公司中,产品与表演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这笔投资是对一种新型“创作者驱动的软件业务”的押注,即由内容和文化影响力来驱动软件的分发和采纳。
创始人与市场的契合度
Roy Lee所展现出的“极端的雄心和文化敏锐度”,与公司的技术杠杆相结合,使Cluely成为了一个典型的“非对称押注”案例。a16z的赌注是,Cluely主导文化话语权、开创全新市场类别的潜在巨大上行空间,足以覆盖其品牌波动性和声誉风险等显著的下行风险。
企业市场的特洛伊木马
a16z的投资公告也揭示了其投资逻辑的另一层面。公告强调,尽管Cluely的营销面向消费者且充满戏剧性,但该产品“已经在企业环境中证明了其价值——尤其是在销售领域”。风险投资者看到了一个清晰的商业路径,即利用面向消费者的争议性病毒式传播,作为敲开利润丰厚的企业合同大门的“特洛伊木马”。
道德与竞争:双刃剑
Cluely的成功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其赖以成名的争议性和颠覆性,也为其埋下了巨大的风险,并催生了市场反作用力。
争议的代价
Cluely的核心价值主张——隐蔽地提供实时辅助——同时也是其最大的负债。这款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旨在实现隐瞒和欺骗,引发了严重的道德、法律和声誉问题。
- 道德层面:助长了在面试、客户会议等信任场景中的不诚实行为。
- 法律层面:在隐私和同意方面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可能面临合规风险。
- 声誉层面:使用者一旦被发现,将面临严重的信誉损害。
反作弊的军备竞赛
Cluely的颠覆性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一场反制运动。一个全新的“AI对抗AI”的工具类别正在兴起,其目的就是为了克制Cluely。
道德竞争
与tl;dv等工具的比较,清晰地揭示了AI辅助工具在道德上的分野。
- Cluely:通过隐藏的实时提示,帮助用户在当下“伪装”自己。
- tl;dv:在_征得同意_的情况下录制会议,允许用户在会后复盘、反思,从而实现真正的技能提升,帮助用户“变得更好”。
Cluely的长期成功,可能取决于它能否在更符合道德规范的领域展开竞争,尤其是在对信任和合规性要求更高的企业市场。
Cluely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它能否在风口浪尖中保持稳定,最终取决于其能否在道德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并不断创新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