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帝国向几乎所有商业领域的无情扩张,可能很快又将迈出重要一步。这家电子商务巨头测试实验室内部传出的风声,提到了一种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具有潜在变革性的新工具。这项被称为’Buy for Me’的新兴功能,不仅仅是一次增量更新;它体现了一个宏伟的愿景——将 Amazon 定位为不仅是占主导地位的在线商店,而且是所有在线购物的通用界面,即使是购买它本身不销售的商品。该公司正在谨慎地试验这项由 AI 驱动的功能,旨在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与庞大数字市场的互动方式。想象一下,一个智能购物管家驻留在你的 Amazon 应用中,被授权进入更广阔的网络,从竞争对手或第三方网站选择商品,导航其结账流程,并代表你完成购买——所有这一切都无需你离开 Amazon 数字生态系统的熟悉环境。
愿景:由 AI 管理的通用购物车
‘Buy for Me’背后的核心概念解决了在线购物中一个常见的痛点。顾客在 Amazon 上搜索特定商品。如果平台没有该商品,购物旅程通常就此结束,或者用户被迫离开,打开新标签页,访问不熟悉的网站,并可能需要多次重新输入送货和支付信息。Amazon 似乎准备拦截这种用户的离开。’Buy for Me’代理的设计正是在这个节点——当 Amazon 自身库存不足时——被激活。AI 不会呈现一个死胡同,而是会主动在互联网上搜索外部零售网站上可用的所需产品。
然后,它会直接在 Amazon 应用界面内展示这些第三方选项。如果顾客选择了其中一个外部商品,AI 代理就会接管。它会自动导航到第三方网站,将选定的产品添加到该网站的购物车,继续完成结账流程,并且关键地,输入必要的用户详细信息——姓名、送货地址和支付凭证——以完成交易。整个操作,从在 Amazon 上发现到从外部供应商处确认购买,都在 Amazon 应用内精心策划完成,承诺提供极其无缝和封闭的用户体验。这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这是一个战略举措,旨在即使用户不是直接从 Amazon 购买,也能捕获并留住用户的参与度。它将 Amazon 从一个目的地商店转变为整个零售网络的潜在门户。
目前,这项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功能的访问权限受到限制,仅对参与封闭 Beta 测试的特定用户群体开放。这种谨慎的推出方式使 Amazon 能够在任何可能的更广泛部署之前收集数据、完善 AI 的性能并评估用户反馈。然而,其影响是巨大的,预示着一个未来,Amazon 平台与在线零售世界其他部分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由在后台工作的智能软件代理进行管理。
驱动购买:表面之下的技术
执行如此复杂的任务需要复杂的人工智能。Amazon 正在利用其自身强大的 AI 实力,据报道部署了源自其内部’Nova’ AI 计划的技术。此外,有迹象表明,它与 Anthropic 进行了合作或利用了其模型,特别是其功能强大的 Claude 大型语言模型,该模型以其先进的推理和文本处理能力而闻名。一个可能实现此功能的关键组件是 AI 代理框架,也许可以通过 Amazon 最近展示的’Nova Act’来例证。这种类型的 AI 代理代表了超越简单聊天机器人或搜索算法的重要一步。Nova Act 及类似技术旨在像人类用户一样与网站互动——自主点击按钮、填写表单、解释视觉布局以及导航多步骤流程。
可以将其视为教软件不仅理解语言或查找信息,而且在多样化且通常不可预测的网站界面环境中执行操作。每个第三方零售网站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结账流程和潜在的怪癖。AI 代理必须足够强大以处理这种可变性,识别姓名、地址和支付的正确字段,并准确执行交易。这涉及复杂的任务,如网页理解、状态管理(跟踪结账步骤)和安全数据处理。
该过程需要与用户的 Amazon 账户信息进行深度集成。AI 必须安全地访问存储的送货地址,以及最关键的支付方式。Amazon 强调,这些敏感的财务数据会通过强大的安全措施进行处理。与一些可能要求用户为每笔外部交易手动输入信用卡详细信息,或依赖集成度较低方法的新兴 AI 购物工具不同,Amazon 的系统旨在加密存储在其 Amazon 个人资料中的用户账单信息,并在自动结账过程中将其安全地注入第三方网站的支付字段。这旨在提供便利性和一层安全性,尽管在各种网站结构中实现这种安全注入存在重大的技术挑战。
应对竞争格局与信任障碍
Amazon 的’Buy for Me’计划并非存在于真空中。它进入了一个新兴领域,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都在探索利用 AI 简化在线商务的潜力。Google 通过其 Shopping 平台,并可能将功能集成到其 Chrome 浏览器或 Assistant 中,是一个天然的竞争对手。其他参与者,如 AI 搜索引擎 Perplexity,也尝试过 AI 辅助购买,尽管使用了不同的机制,例如使用预付卡来管理与外部网站相关的交易风险。Amazon 的方法在其现有应用内深度集成的雄心以及直接使用用户主要支付方式方面显得与众不同。
该公司就用户隐私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声明:它声称无法看到用户通过’Buy for Me’代理从这些第三方网站购买的具体商品。虽然支付数据本身在传输和输入过程中是加密的,但更广泛的数据收集影响仍然是一个需要审视的问题。即使不知道外部购买的确切产品 SKU,当其自身平台未能满足需求时,Amazon 仍可能获得关于用户意图、品牌偏好和价格敏感度的宝贵见解。了解用户离开 Amazon 后去了哪里以及寻求哪些类别的商品,即使具体的商品细节被隐藏,也是具有战略价值的数据。
然而,最重大的障碍可能是用户信任,尤其是在涉及自动化金融交易时。让一个 AI 代理带着自己的信用卡信息去导航和在不熟悉的网站上进行交易的想法,可能会让许多消费者犹豫不决。尽管希望通过严格测试将错误降至最低,但出错的可能性无法完全消除。AI 代理,特别是那些与动态且有时不可预测的各种网站环境互动的代理,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它们可能会误解一个字段,陷入循环,未能正确应用折扣码,或者在更令人担忧的情况下,在订单数量上出错——典型的’胖手指’错误,但由软件执行。想象一下,由于 AI 在非标准网站布局上误读了数量选择器,无意中订购了一箱商品而不是单个商品。TechCrunch 和其他观察者指出,当前一代的购物代理有时在复杂的网络交互中可能速度缓慢或容易失败。建立用户对此类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信心,将对其普及至关重要。
摩擦点:退货与客户服务
除了技术和安全方面的考虑,还有一个实际挑战涉及购买后的体验,特别是退货和换货。Amazon 的声誉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相对简单且以客户为中心的退货流程上。习惯于通过 Amazon 订单历史轻松发起退货的用户可能会发现’Buy for Me’系统引入了不受欢迎的复杂性。
由于实际交易发生在第三方零售商的网站上,任何需要退货、换货或客户服务介入的问题都需要直接与该原始店面处理,而不是通过 Amazon。客户可能需要查找第三方卖家的联系信息,了解他们具体的退货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差异很大),并独立管理整个过程。这可能会造成脱节和碎片化的客户服务体验。用户可能在同一周内既直接从 Amazon 购买了商品,也通过’Buy for Me’代理购买了商品,导致管理这些订单需要不同的程序和联系点。这种摩擦可能会削弱初始购买过程所承诺的无缝性,并可能让习惯了 Amazon 集中式支持系统的用户感到沮丧。实际上,Amazon 充当了购买的促进者,但在随后的客户服务关系中退居二线,这对于许多重视该平台集成售后支持的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显著的缺点。如果该功能获得广泛应用,有效管理围绕这种责任划分的期望将至关重要。
重塑零售生态系统:机遇与主导地位
像’Buy for Me’这样的工具的引入,对更广泛的电子商务格局,特别是对 AI 代理将在其网站上进行交易的第三方零售商,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可以被视为一个新的、具有潜在力量的销售渠道。零售商可能会看到由 Amazon 用户带来的流量和销售额增加,而这些用户原本可能永远不会发现他们的网站或放弃搜索。从这个意义上说,Amazon 充当了潜在客户生成器和交易促进者,可能将客户直接带到零售商自有平台的购买点。这对于缺乏 Amazon 巨大影响力的小型或利基零售商尤其有利。
然而,也存在相反的论点,描绘了一幅进一步巩固 Amazon 主导地位的图景。通过捕获即使用户搜索导向平台之外的用户,Amazon 将用户锁定在其生态系统内。用户的旅程在 Amazon 应用内开始和结束,强化了 Amazon 作为在线购物主要(也许是唯一)界面的地位。这可能会削弱客户与第三方零售商之间的直接品牌关系,因为最初的发现和交易是由 Amazon 的 AI 调解的。此外,这也引发了关于商业模式的问题。Amazon 是否会向零售商收取通过’Buy for Me’代理促成的购买的佣金或推荐费?这样的举措可能会将外部网站变成受 Amazon 条款约束的准市场,进一步巩固其在数字商务中的核心作用。如果 Amazon 不仅成为其自身市场的守门人,而且还成为遍及更广泛网络的交易的守门人,那么权力动态将发生显著变化。
地平线:AI 作为终极个人购物者
展望未来,’Buy for Me’功能如果成功并被广泛采用,可能仅仅是迈向日益复杂的 AI 驱动购物体验的第一步。此类代理的未来迭代可能成为真正的个人购物者,被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和智能。想象一下一个 AI,它不仅能找到并购买产品,还能自动比较多个供应商的价格,搜索并应用相关的优惠券代码,考虑运费和时间,甚至在适用的情况下协商报价。
这些代理可能能够管理复杂的购物清单,从各种在线商店采购商品以优化价格、送货速度或道德考量,并将它们整合为用户单一、可管理的过程。它们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用户偏好,主动推荐产品或提醒用户他们经常购买的商品正在打折,无论销售平台是哪个。长期的愿景可能是一个位于整个互联网零售基础设施之上的 AI 层,它抽象掉各个网站的复杂性,为用户呈现一个统一、个性化且高效的购物界面。
然而,这一发展轨迹也加剧了对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例如,偏袒某些零售商)、安全漏洞和潜在市场操纵的担忧。随着 AI 代理在处理消费者购买方面变得越来越有能力和自主,对透明度、强大的安全协议以及明确的用户控制和追索机制的需求将变得更加关键。Amazon 的’Buy for Me’实验是这一未来的早期指标,既突显了便利性的巨大潜力,也强调了随着 AI 日益调解我们与数字经济的互动而必须解决的重大挑战。这个安静的测试阶段可能很快就会让位于一场关于购物本身的未来的更响亮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