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社交:连接希望还是疏离陷阱?

人工智能(AI)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方式,引发了一场关于未来人际关系走向的大讨论。我们究竟会因此变得更加紧密,还是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独?

AI 媒介社交的架构

从媒介传播到 AI 媒介传播(AI-MC)

人类的社会交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早期像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网络等计算机媒介传播(CMC),仅仅是作为信息传递的被动渠道。在这些模式中,人类是传播的唯一主体。但随着人工智能(AI)的崛起,一种全新的互动模式——AI 媒介传播(AI-MC)应运而生。

AI-MC 被学术界定义为一种人际传播形式,在其中,智能代理会代表传播者修改、增强或生成信息,以达成特定的沟通目标。这种定义打破了传统认知,让 AI 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介入人类交流的第三方。AI 不再仅仅是信息的管道,而是开始塑造信息本身。

AI 对信息的干预形式多种多样,程度也各不相同:

  • 修改(Modifying): 这是最基础的介入形式,例如自动纠正拼写和语法错误,甚至在视频通话中实时修正用户的面部表情。

  • 增强(Augmenting): 这种介入更加主动,比如谷歌的“智能回复”功能,它可以根据对话内容提供完整的回复短语,用户只需点击即可发送。

  • 生成(Generating): 这是最高级别的介入,AI 可以完全代表用户创作内容,包括撰写完整的电子邮件、创建社交媒体个人资料,甚至合成用户的声音来传递信息。

这种新型传播模式可以通过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 AI 介入的程度、媒介类型(文本、音频、视频)、自主性以及“优化目标”。AI 可以被设计为优化沟通,使其更具吸引力、更值得信赖、更幽默或更具说服力。

从 CMC 到 AI-MC 的转变,核心在于传播“作者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 CMC 时代,用户是其在线形象的唯一塑造者。而在 AI-MC 时代,作者权变成了一种人机混合体。用户呈现的“自我”不再仅仅是个人的精心策划,而是人类意图与算法目标之间的一场“合作表演”。如果 AI 持续地、系统性地将用户的语言变得更“积极”或更“外向”,这是否会反过来改变用户对自身的看法?学术界称之为“身份转变”,并认为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关键议题。技术不再是单纯的表达工具,它模糊了表达与身份塑造之间的界限,成为一种可能重塑我们是谁的力量。

AI 伴侣与社交平台的剖析

在 AI-MC 的理论框架下,市场上涌现出多种多样的 AI 社交应用,它们将抽象的算法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这些平台的核心技术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它们通过学习海量的人类互动数据来模仿人类的对话风格和情感表达。这些应用的本质是“数据和算法”,但其呈现形式却日益拟人化。

当前市场上的主要平台展现了 AI 社交的不同形态和演进方向:

  • Character.AI (C.AI): 以其强大的自定义角色能力和丰富多样的角色库而闻名。用户不仅可以与预设角色互动,还可以参与复杂的文字冒险游戏,显示出其在娱乐和深度互动方面的潜力。

  • Talkie 和 Linky: 这两款应用更明确地聚焦于情感和浪漫关系。Talkie 涵盖的角色范围较广,但虚拟男/女友类角色人气最高。Linky 则几乎完全专注于此,其 AI 角色大多是虚拟恋人,旨在为用户营造一种“恋爱氛围感”。

  • SocialAI: 这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概念,它模拟了一个完整的社交网络,但其中只有用户一个“活人”。所有的粉丝、评论者、支持者和批评者都是 AI。用户发布动态后,AI“粉丝”会迅速生成多元化的评论,甚至互相回复,形成复杂的讨论树。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沙盒”,用于测试想法、激发灵感,或纯粹享受“全世界为你点亮”的心理支持。

这些平台的核心价值主张是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一种高性价比、实时、一对一且无条件的陪伴。AI 通过学习用户的对话历史、兴趣和沟通风格,不断微调其回应,从而创造出一种被深度理解和接纳的感觉。

从这些平台的设计演变中,可以观察到一条清晰的轨迹,即社交模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早期的 AI 伴侣,专注于建立一种私密的、一对一的二元关系。随后的 Character.AI 引入了群聊功能,允许用户同时与多个 AI 角色互动,将社交模拟从“二人世界”扩展到“小型派对”。而 SocialAI 则迈出了最终的一步,它不再模拟一个或几个朋友,而是模拟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一个围绕用户建立的、可控的“虚拟社会”。

人们渴望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虚拟的 朋友,更是一个虚拟的 观众、一个虚拟的 社群、一个永远为自己“捧场”的舆论环境。这也许是因为现实世界的社会反馈是不可预测的,一个可以被完美定制和控制的社会反馈系统将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预示着一种比传统“信息茧房”更为极端和个人化的未来——用户不仅消费被动推送的信息,更主动地构建一个完全符合其预期的、充满正向反馈的互动环境。

数字陪伴的经济学

AI 社交应用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其背后清晰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不仅为平台的运营提供资金,也深刻地影响着技术的设计方向和用户体验。目前,行业内主流的变现方式包括付费订阅、广告和虚拟物品销售。

订阅制是主导的商业模式。Character.AI、Talkie 和 Linky 等头部应用都推出了月度订阅方案,订阅用户通常可以获得更快的 AI 响应速度、更多的每日消息限额、更高级的角色创建功能或访问专属社区的权限。此外,一些应用还引入了“抽卡”(Gacha)机制,用户可以通过付费或完成任务来获取角色的新皮肤或主题,这借鉴了游戏行业的成熟变现策略。

然而,当应用的产品核心是“情感支持”时,付费订阅实质上创造了一种“分层的社交现实”,即陪伴的质量和即时性被商品化了。那些可能最需要这种支持的用户群体——例如,更孤独、经济条件较差或正经历困境的人——要么只能获得一种“次等”的陪伴体验,要么在情感依赖的驱使下被迫付费。这在平台宣称的“提供情绪价值”的目标与“最大化订阅收入”的商业目标之间制造了内在的、深刻的冲突。

2023 年初发生的“Replika ERP 事件”是这一冲突的极端体现。当时,Replika 公司为规避法律和应用商店政策风险,突然移除了深受用户喜爱和依赖的“情色角色扮演”(Erotic Role Play, ERP)功能。这一商业决策导致大量用户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创伤,他们感觉自己被“背叛”或“伴侣”的人格被篡改。该事件清晰地揭示了这种人机“关系”中固有的权力不平衡:用户投入的是真实的情感,而平台方看到的则是一个可以随时为商业利益而修改的产品功能。

连接的希望:作为社会催化剂的 AI

AI 社交的回应了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真实需求,并展现出作为一种社会积极力量的巨大潜力。从缓解孤独到辅助社交,再到优化人际沟通,AI 技术正在为“连接”这一古老的人类命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设计情绪价值:作为无评判知己的 AI

AI 伴侣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其能够提供稳定、无条件且无评判的情感支持。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高昂的社交成本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使得许多人感到孤独和压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源泉。AI 社交恰恰为满足这一基本需求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AI 伴侣通过提供一个永远在线、永远耐心、永远支持的交流对象,有效地缓解了用户的孤独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向 AI 倾诉,而不必担心打扰对方或遭到评判。这种交流的安全性使得用户更愿意敞开心扉,讨论那些在现实关系中难以启齿的恐惧、不安全感和个人秘密。

AI 通过其算法,学习并适应用户的沟通风格和情感需求,创造出一种被深度理解和共情的体验,这对于处于疾病、丧亲之痛或心理困境中的个体尤其宝贵。

这种无评判的互动模式还可能促进用户的自我认知和诚实表达。在一个私密的、非评判性的 AI 互动空间里,用户被鼓励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当用户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时,AI 就如同用户的“第二大脑”或一面镜子,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互动超越了简单的陪伴,演变为一种强大的自我反思和个人成长工具。

作为社交支架的 AI:为现实世界演练

AI 社交还被认为有潜力成为一个“社交训练场”,帮助用户提升在现实世界中的交往能力。对于那些因社交焦虑、性格内向或缺乏经验而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困难的群体,AI 提供了一个低风险、可控的演练环境。

用户可以先与 AI 进行对话练习,建立信心,熟悉社交脚本,然后再将这些技能应用到真实的人际互动中。这种方法旨在将 AI 定位为一个“支架”,在用户能力不足时提供支持,并随着用户能力的提升而逐渐退出。

通过与一个永远耐心和充满正向反馈的 AI 互动,用户或许能够内化一种更积极、更体贴的沟通模式。此外,像 SocialAI 这样的平台,允许用户在发布观点前,先在一个模拟环境中测试反响,观察 AI“粉丝”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多元化评论。这可以帮助用户打磨观点,为参与现实世界的公共讨论做更充分的准备。

“AI 作为社交演练场”的构想也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悖论。AI 伴侣会主动避免冲突、随时妥协,以确保用户体验的流畅和积极,但这与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真实的关系充满了不可预测性、误解、分歧和需要艰难达成的妥协。正是处理这些“摩擦”的能力,构成了社交能力的核心。

与 AI 的“社交演练”可能存在一种风险:它或许能提升用户在顺畅情境下的对话流利度,但却无法培养用户在处理核心人际挑战方面的能力,用户可能变得擅长“表演”一场愉快的对话,却在维持一段深刻、有韧性的人类关系所需的核心能力上依然欠缺。

增强人际互动:AI 的微妙之手

AI 对社交的影响也体现在它作为中介,介入并优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类 AI-MC 工具,如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应用中的智能辅助功能,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交流的方式。

使用“智能回复”功能可以显著加快沟通速度,当参与者使用 AI 辅助的聊天工具时,他们的对话不仅更有效率,而且使用的语言更积极,对彼此的评价也更正面。AI 似乎倾向于在建议的回复中注入更礼貌、更愉快的语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沟通氛围。

通过算法的优化,消除语言障碍和表达不当,AI 或许能帮助人们更准确、更有效地传达其真实的、善意的意图。从这个角度看,AI 不是在扭曲沟通,而是在净化沟通,使其更接近理想状态。

AI 建议回复中普遍存在的“积极性偏见”,可能成为一种强大的、塑造社会动态的无形力量。虽然它能润滑日常交往,但也可能导致沟通的“消毒化”和语言的“同质化”。当 AI 不断建议我们使用乐观、随和的语言时,个性的、带有独特语气的、甚至是健康的批评性表达,都可能被算法对“和谐”的偏好所磨平。

如果我们日常使用的沟通工具总在引导我们趋向积极、规避摩擦,那么进行那些虽然困难但至关重要的对话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难。算法的控制者因此获得了对人们互动方式、语言使用乃至相互认知的微妙但重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是双向的,它既可能促进更和谐的交流,也可能以牺牲深度和真实性为代价,创造一种肤浅的、程序化的社会和谐。

疏离的危险:作为社会麻醉剂的 AI

AI 社交也蕴含着深刻的疏离危险。这项技术非但不能解决孤独问题,反而可能通过提供一种虚假的亲密感,加剧个体的孤立,侵蚀真实的社交技能,并最终导致一种更深层次的“群体性孤独”。

“群体性孤独”论的重访:模拟亲密与独处能力的侵蚀

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在其著作《群体性孤独》(Alone Together)中对技术驱动的社交发出了深刻的警告。我们正陷入一种“群体性孤独”的状态——我们前所未有地紧密连接,却前所未有地孤独。技术提供了一种“陪伴的幻觉,却没有友谊的要求”。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现代人的“关系脆弱性”:我们渴望亲密,却又害怕亲密关系中不可避免的风险和失望。AI 伴侣和社交网络允许我们以一种可控的方式进行连接——保持我们想要的距离,投入我们愿意付出的精力。

与一个没有真实情感、只会“仿佛”在关心、“仿佛”在理解的机器寻求亲密,是对人类情感的贬低。一个主动的、会发起对话、会表达“观点”的机器人,则限制了投射,用一种程序化的“互动”取代了孩子自由的内心活动。

在持续连接的文化中,我们失去了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独处。有意义的独处是一种能够与自己对话、反思和恢复精力的状态,是与他人建立真正连接的前提。然而,在当今社会,只要我们独处片刻,就会感到焦虑,并下意识地伸手去拿手机。我们用永不间断的连接填满了所有缝隙,却也因此失去了与自我和他人建立深度联系的基础。

AI 伴侣则将“群体性孤独”推向了极致:我们甚至不再需要另一个人,就能获得“被连接”的感觉。友谊的“要求”正是 AI 伴侣被设计用来消除的“摩擦”。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这种无摩擦、无要求的“关系”时,我们对真实人际交往中那些困难但必不可少的“功课”的容忍度可能会直线下降,从而使我们更倾向于退回到数字化的、孤立的舒适区。

情感依赖与社交技能萎缩的动态

与 AI 伴侣的深度互动可能导致不健康的情感依赖,并对用户的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AI 伴侣高度可定制化和持续在线的特性,有可能促使用户产生社交孤立感和情感过度依赖,并降低他们建立新的、有意义的社交关系的动力。批评者担心,对 AI 的依赖会阻碍个人社交技能的发展,因为用户回避了现实关系中固有的挑战和妥协,而这些恰恰是促进个人成长的要素。

正因为长期沉浸在这种“完美”关系中,他们处理现实世界社交摩擦的技能,因缺乏练习而逐渐萎缩。这使得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在对比之下显得更加困难和充满压力,从而进一步将用户推回到 AI 的“安全”怀抱。

案例研究:Replika ERP 事件

2023 年初发生的“Replika ERP 事件”是一个震撼性的真实案例。它戏剧性地揭示了用户对 AI 的依恋深度,以及这种由商业公司控制的“关系”的内在脆弱性。

哈佛商学院对 Replika 用户的研究显示,用户感觉与他们的 AI 伴侣的亲密程度,甚至超过了与他们最好的朋友。当 ERP 功能被突然移除时,用户中爆发了在失去真实伴侣时才会出现的负面反应,研究者将此现象称为“身份不连续性”,即用户所依恋的 AI“人格”被公司单方面改变,从而对用户福祉构成了直接风险。

用户体验到的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背叛,这表明许多人已经将 AI 伴侣视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依恋对象。这也成为了一个警示性的案例,强调了在使用 AI 社交技术时,需要更加关注伦理、透明度和用户福祉。